你很少聽說姬負鼠

你幾乎沒有聽說過姬負鼠或鼠負鼠,這是現存的一小群南美有袋動物,正式名稱為 Caenolestidae 或 Caenolestoids。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你幾乎沒有聽說過姬負鼠或鼠負鼠,這是現存的一小群南美有袋動物,正式名稱為 Caenolestidae 或 Caenolestoids。它們體型小(總長約 20-30 釐米),長尾巴,大多呈深棕色,主要以動物為食且是夜行動物,棲息於安第斯山脈西側的草原和森林中。據說它們是半穴居的,並且很擅長用其強壯的爪子挖掘洞穴。順便說一句,該群體最常用的名稱——姬負鼠——可能不是一個特別好的名稱,因為它們看起來不太像鼩鼱,生活方式不像鼩鼱,行為也不像鼩鼱。而且它們在技術上也不是負鼠,但也許我們可以忽略這一點。

該群體的所有成員都包含在一個科級分支 Caenolestidae 中,而 Caenolestidae 本身又包含在更高級別的 Caenolestoidea 和 Paucituberculata 群體中。Paucituberculata 傳統上被認為僅包括 Caenolestidae,但已滅絕的古袋鼠類以及其他幾個分類群似乎也是該分支的一部分 (Goin et al. 2009)。如果你想知道古袋鼠類到底是什麼……我想我以後再來解釋它們。

Caenolestidae 不是一個很大的科:僅有三個現存屬(CaenolestesLestorosRhyncholestes),其中第一個屬包含約五個物種,而其他兩個屬是單型屬 [鄰近照片為 Kennethgrima 上傳的 Rhyncholestes]。Caenolestes 屬物種棲息於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和秘魯極北部,Lestoros 棲息於秘魯南部,Rhyncholestes 分佈於智利南部和阿根廷 (Albuja & Patterson 1996)。最近描述了兩個物種:C. condorensis Albuja & Patterson, 1996 和 C. sangay Ojala-Barbour et al., 2013。已知有幾個化石分類群,其中最古老的是中中新世的 Stilotherium (Goin et al 2007)。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關於姬負鼠的生態學和行為知之甚少。與所有情況相同的群體一樣,每當討論到相關動物時,往往會重複相同的一些事實。因此,我們總是被告知姬負鼠的吻部很長,它們有大量的觸鬚,它們的眼睛相對較小,視力較差。然後是它們的牙齒:它們的門牙數量減少(每側有四個,而不是五個),下頜中間的兩個門牙異常巨大且前傾(即向前和向外突出)。這些牙齒有時被稱為“齧齒形”,意思是它們類似於齧齒動物的牙齒。在討論其他也具有前傾前牙的動物(例如:馬達加斯加白堊紀獸腳亞目恐龍 Masiakasaurus)時,曾多次提到過這些齧齒形牙齒。姬負鼠如何使用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牙齒?我不確定是否有人知道,但有人提出它們可能被用來刺穿蠕蟲和其他獵物。上犬齒和前臼齒之間存在明顯的間隙。

節肢動物(包括毛毛蟲、蜈蚣和蜘蛛綱動物)是記錄中最豐富的獵物,但它們也已知會吃蠕蟲、真菌和水果。一些物種偶爾也會捕食脊椎動物:一個 C. caniventer 標本吃了一隻鳥 (Patterson 2008),據報道 C. fuliginosus “有效地殺死新生大鼠” (Nowak 1999),並且有人提到它們可能捕食同域分佈的鼩鼱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我確信我讀到過一個案例,其中一隻 Caenolestes 殺死並吃掉了一隻草鼠 (Akodon),但現在在文獻中找不到它。

一篇常用綜述 (O’Connell 2001) 中提出的一個觀點,並在其他幾個來源中被轉述,是姬負鼠已被證明比預期的更常見,當哺乳動物學家特意尋找它們時。這種說法的起源(或起源之一)來自 Albuja & Patterson (1996),他們寫道:“……當對合適的棲息地進行取樣時,Caenolestidae 並不難採集,並且通常與其他同域分佈的小型哺乳動物一樣豐富且容易捕獲”(第 41 頁)。

關於姬負鼠我們還知道些什麼?它們是兩性異形的,雄性比雌性大 [鄰近照片為 Kennethgrima 上傳的 Lestoros]。胃是分隔的,包含三個腔室 (Patterson 2008)。現在,您可能沒有多少理由去思考有袋動物胃的形態,我承認我也一樣……但是,雖然我知道各種袋鼠都有複雜的胃,包含兩個主要腔室,但我想知道這與我們通常對有袋動物胃的瞭解相比如何。而且,嘿,無論如何,主要吃無脊椎動物的食肉動物為什麼需要多腔室的胃?至於軟組織解剖的其他方面,它們也有奇怪的嘴唇,帶有奇怪的側翼;與此同時,雄性有一個螺旋形的分叉陰莖 (Patterson 2008)。分叉陰莖在有袋動物中很常見。哦,沒有育兒袋。

在印加姬負鼠 L. inca 中記錄到了一種跳躍式的運動方式,並且——至少在某些物種中——尾巴在冬季被用作脂肪儲存器,隨著脂肪的沉積,體積顯著增大。

在幾個 Caenolestes 物種中,那些棲息在涼爽高地上的物種相對纖細,具有絲狀皮毛,而那些來自亞熱帶、更低窪地區的物種則更健壯,皮毛更粗糙 (Albuja & Patterson 1996)。隱翅蟲 Chilamblyopinus piceusRhyncholestes 具有(可能是互惠互利的)關係,就像它與齧齒動物 Akodon 的關係一樣。

雖然(像往常一樣)還有很多話要說,但最後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動物身上肯定還有許多生理、形態、行為和生態方面的特殊性和特化性有待發現。請記住,它們不僅僅是普通的、以昆蟲為食的“有袋鼠”,而且有些物種很奇特,是涼爽高地,甚至是矮曲林、溫帶雨林和石楠類高地(基質由白堊紀火山灰形成)的解剖學上怪異的居民。

Tet Zoo 還沒有(尚未)特別好的有袋動物/後獸亞綱文章的舊文章目錄,但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Albuja V. L. & Patterson, B. D. 1996。來自厄瓜多孔多爾山脈的北部姬負鼠(Paucituberculata: Caenolestidae)新種。Journal of Mammalogy 77, 41-53。

Goin, F. J., Candela, A. M., Abello, M. A., & Oliveria, E. V. 2009。最早的南美洲少齒袋目動物及其在理解“假雙門齒”有袋動物輻射中的意義。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55, 867-884。

Goin, F. J., Sánchez-Villagra, M. R., Abello, A. & Kay, R. F. 2007。來自玻利維亞漸新世的新的廣義少齒袋目有袋動物和“鼩鼱狀”負鼠的起源。Palaeontology 50, 1267-1276。

O’Connell, M. A. 2001。美洲負鼠。載於 MacDonald, D. (ed)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Mammals。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第 808-813 頁。

Nowak, R. M. 1999。Walker’s Mammals of the World,第二卷(第六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巴爾的摩和倫敦。

Patterson, B. D. 2008。少齒袋目 Ameghino, 1894。載於 Gardner, A. L. (ed) Mammals of South America,第 1 卷:有袋動物、貧齒類動物、鼩鼱和蝙蝠。芝加哥大學出版社,芝加哥,第 119-124 頁。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