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視行為與野鴿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是鴿子的忠實粉絲。它們做很多有趣的事情,它們看起來很整潔,在各種能力方面都相當“極端”,而且它們很容易接近和觀察。我們當中很少有人能夠觀察到野生鳥類的長序列行為,但鴿子——這裡我指的是巖鴿或原鴿Columba livia的野生/家養形態——為我們這些對鳥類感興趣的人提供了極佳的觀察視角……好吧,無論它們在做什麼。我特別為今年早些時候在英國多塞特郡萊姆裡吉斯海岸拍攝的這組影像感到自豪。一隻雄鴿和一隻雌鴿被觀察到正在進行求偶餵食……

雖然(在這個階段)還不完全明顯,但我認為右邊的鳥是雄鳥。它看起來稍微大一些,而且似乎是主要“餵食”的一方。這些鳥類沉溺於更多這樣的行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現在很明顯我們可以透過頸部顏色來區分它們。體型較大的鳥(推測為雄性)有綠色的脖子;另一隻鳥(推測為雌性)有紅色的脖子。雖然我們在這裡看到的行為被稱為“求偶餵食”,但實際上並不涉及食物的傳遞(Goodwin 1967)。相反,這是一種程式化的“模擬餵食”,伴侶之間透過這種方式來鞏固關係。據推測,它是由祖先鴿子演變而來,那些鴿子確實會將食物從喙到喙地傳遞,作為求偶的一部分。

這些鳥停止了這種行為,但從它們的動作來看,很明顯它們一會兒就會回到這種行為。請注意,綠頸鳥的蠟膜比紅頸鳥更大、更膨大。這提供了另一個跡象,表明綠頸鳥是雄性——雄性的蠟膜往往比雌性更大。蠟膜,如果您不知道,是喙基部一塊蒼白、柔軟的組織。它並非鴿子獨有:鸚鵡、獵鷹、鸌、貓頭鷹、一些雉雞和其他鳥類也有蠟膜。這種結構顯然獨立進化了多次。至於為什麼蠟膜會進化……我不知道。事實上,我認為沒有人知道它的“功能”是什麼。

這些鳥類又回到了它們所謂的求偶餵食……

然後它們再次停止,這次是為了讓綠頸鳥(推測為雄性)可以沉溺於梳理羽毛。但鳥類梳理羽毛是因為它真的需要這樣做,還是某種程度的轉移行為?所謂的轉移梳理羽毛是鴿子的常見行為,尤其是雄性在交配前的準備階段。“這種轉移梳理羽毛的功能是表明鳥類的性意圖和和平意圖,並在伴侶中喚起類似的情緒”(Goodwin 1967,第 34 頁)。當然,也有一些時候梳理羽毛只是梳理羽毛。

這對伴侶再次回到它們的模擬求偶餵食……

這些鳥停止了。那些豎起的羽毛(下圖)表明準備就緒或興奮——一些涉及運動和姿勢改變的事情。順便說一句,請注意綠頸鳥(現在在左邊)的眼睛下前角有一個小的黑色元素。類似的特徵——稱為眼斑——存在於某些鴿子物種(Ryan 2013)以及蠣鷸和少數其他鳥類(Guzzetti,2008)中。在這些情況下,眼斑是雌性的典型特徵,意味著僅透過眼睛形態就可以區分性別。然而,眼斑並非C. livia的典型特徵。這裡展示的個體大概只是眼睛色素異常。

求偶餵食的停止,那些豎起的羽毛,這一切都是最終行為的序幕……

交配是短暫的,大約持續四秒鐘。雌性將尾巴移到一側並張開翅膀,承受雄性的全部重量。

這對伴侶分開了。從這張圖片來看,似乎略顯凌亂的雌性被留下來整理自己,而雄性則以男子氣概的方式昂首闊步地走開。雖然我儘量不擬人化,但這正是正在發生的事情。雄性確實以高抬腿、頭朝下的姿勢昂首闊步,這意味著“我剛剛做了愛”。當然,這並不是事情的結束——這對伴侶將合作築巢並撫養它們的雛鳥(Johnston&Janiha 1995)。最後我想說“鴿乳”。

我希望您喜歡這次對鴿子行為世界的簡短涉足。有關鴿子的先前《四足動物動物園》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Goodwin, D. 1967. 世界鴿子與鳩。英國博物館(自然歷史),倫敦。

Guzzetti, B. M.,Talbot, S. L.,Tessler, D. F.,Gill, V. A. & Murphy E. C 2008. 黑蠣鷸眼睛中的秘密:一種新的性別鑑定技術。《田野鳥類學雜誌》79, 215-223。

Johnston, R. F. & Janiha, M. 1995. 野鴿。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

Ryan, P. 2013. 眼睛說明問題。《非洲鳥類生活》2013 年 9 月/10 月,29-34 頁。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