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雞

雞形目(Galliformes)——也被恰當地稱為雉雞類群——包含了大量的鮮為人知且奇異的物種,你幾乎很少聽說,也很少在動物學收藏中看到它們(除非你是一個痴迷者,並特意追蹤它們)。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雞形目(Galliformes)——也被恰當地稱為雉雞類群——包含了大量的鮮為人知且奇異的物種,你幾乎很少聽說,也很少在動物學收藏中看到它們(除非你是一個痴迷者,並特意追蹤它們)。在這些奇異的物種中,有一種迷人而奇特的雉雞,也被稱為奇爾雉雞或瓦氏雉雞,學名Catreus wallichii,產於喜馬拉雅山西部。

雉雞是其屬下的唯一成員,體型較大(雄性總長可達118釐米),尾巴長而寬闊,帶有橫紋,面部皮膚紅色,有突出的冠,腿相對較短。總體而言,其羽毛呈灰色,有時被描述為平淡無奇。雄性比雌性稍大,尾巴也更長,但總體而言,兩性成員非常相似,這與該物種實行的一夫一妻制繁殖系統相符。

雉雞已被證明在喜馬拉雅地區的分佈比最初認為的更為廣泛,但它們似乎很脆弱,種群被分割成碎片。該物種在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的存在令人懷疑,現在可能已經在這些地區滅絕(Madge & McGowan 2002)。這是一種高海拔專家,棲息於海拔1800米以上,並在陡峭的懸崖峭壁等地繁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關於雉雞的行為知之甚少。部分原因是它是一種隱匿的鳥類,通常只在清晨和傍晚活動,大部分時間都隱蔽地坐著。事實上,它會緊緊地蹲伏不動,直到幾乎被人踩到,這意味著人們甚至可以用手抓住雉雞。受驚的鳥類在受到威脅時可能會迅速向上坡跑,極不情願起飛。然而,當被驚動時,據報道它會迅速“火箭般”地衝下山坡,展現出一種非常快速、喧鬧、敏捷的飛行,可能包括幾乎閉合的翅膀和在樹木之間快速扭動。曾觀察到雉雞以家庭群體和最多15只的群體活動。它在開闊的草地棲息地覓食植物和無脊椎動物,經常挖掘根和塊莖,有時挖掘的坑非常大,以至於覓食的個體幾乎完全隱藏起來(Madge & McGowan 2002)。這種挖掘是用粗壯、向下彎曲的喙完成的。

如果您對雉雞類感興趣,喜馬拉雅山西部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之一。1923年的一份報告記載,人們曾看到雉雞與勺雞Pucrasia macrolopha、黑鷳Lophura leucomelena和紅胸角雉Tragopan melanocephalus密切地一起覓食。捕食雉雞的動物包括狐狸、貂、豹貓、鷹鵰,以及最引人注目(對我而言)的是大嘴烏鴉Corvus macrorhynchos

Catreus是哪種雉雞類?傳統的假設是它是一種雉雞,其長長的、帶橫紋的尾巴暗示它與北方雉雞屬(Phasianus)和長尾雉屬(Syrmaticus)有親緣關係。然而,其尖刺狀的冠讓人想起同樣奇異的勺雞,而CatreusPucrasia都與虹雉屬(Lophophorus)有些相似。

戴克et al.(2003)對骨骼特徵的分析提出了Catreus的雉雞樣外形可能反映了趨同進化或祖先“雉雞樣”特徵的保留的可能性,因為——在一些進化樹中——他們發現Catreus是一個分支的一部分,該分支包括角雉、距翅雉、鷓鴣、鵪鶉和新世界鵪鶉。一些其他奇異的雉雞樣分類群(即勺雞和血雉Ithaginus cruentus)也屬於這個分支。如果這是真的,Catreus將是鵪鶉譜系中形態上原始的成員,而不是雉雞。這種拓撲結構也表明,所有鵪鶉和鷓鴣樣的雉雞類都從大型的、雉雞樣的祖先進化而來,這是一個激進且令人興奮的想法,因為鳥類學家一直認為小型、短尾的鵪鶉和鷓鴣不屬於包括雉雞的分支。

然而……

自那時以來,人們對雞形目進行了大量的系統發育研究(雉雞和雉雞樣分類群的進化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後來的分子研究發現Catreus是真正的雉雞,與馬雞屬(Crossoptilon)(Kimball & Braun 2008)或棕尾雉屬(Chrysolophus)和鷳屬(Lophura)(Bonilla et al. 2010)關係密切。克塞普卡(Ksepka,2009)的形態學和分子綜合分析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好吧,這是一種奇異的雉雞類。還有很多其他的。有關雞形目的Tet Zoo往期文章,請參閱……

即將推出:大量書評,《小盜龍的飛行》,道格爾·狄克遜訪談等等。

參考文獻 - -

Bonilla, A. J., Braun, E. L. & Kimball, R. T. 2010. Comparative molecular evolution and phylogenetic utility of 3’-UTRs and introns in Galliforms [原文如此]. 《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56, 536-542.

Dyke, G. J., Gulas, B. E. & Crowe, T. M. 2003. 雞形目鳥類的超屬關係(鳥綱,雞形目):形態特徵的支序分析. 《林奈學會動物學雜誌》137, 227-244.

Kimball, R. T. & Braun, E. L. 2008. 雞形目的多基因系統發育支援非羽毛面部特徵勃起能力的單一起源. 《鳥類生物學雜誌》39, 438-445.

Ksepka, D. T. 2009. 鳥類分子鐘中的斷裂齒輪:新的系統發育分析支援懷俄明雞屬Gallinuloides wyomingensis的幹雞形目地位以及城市阿米塔布鳥Amitabha urbsinterdictensis與秧雞科的親緣關係. 《分類學》25, 173-197.

Madge, S. & McGowan, P. 2002. 《雉雞、鷓鴣和松雞,包括鵪鶉、沙雞及其近緣種》. 克里斯托弗·赫爾姆出版社,倫敦.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