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里奧特蜥蜴

過去那些頭骨粗壯、具有異型齒的、類似美洲蜥蜴的蜥蜴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最近發現的化石蜥蜴中,最有趣的是博里奧特蜥蜴……是的,這裡有很多母音……這是一群主要與亞洲和北美白堊紀相關的頭骨粗壯、具有異型齒的、類似美洲蜥蜴的蜥蜴。這裡對這個類群做一個非常簡短的介紹,這些資訊摘自一篇較長的文章,該文章的背景故事……很有趣。一些博里奧特蜥蜴類群非常特殊,並具有一系列絕對不屬於典型蜥蜴的異常特徵:來自中國河南上白堊統秋扒組的天宇龍具有完整的下顳杆、固定的方骨和增大的上頜犬齒,這些特徵被解釋為穿透水果的結構(呂等,2008;莫等,2010)。

施氏多形齒龍,一種來自北美馬斯特裡赫特期的博里奧特蜥蜴。這具骨骼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並儲存為仰臥姿勢。圖片來源:Diderot 維基共享

直到最近,博里奧特蜥蜴大多被解釋為美洲蜥蜴科的一部分,該科包括鞭尾蜥蜴、賽跑蜥蜴和巨蜥(例如,Estes,1983;Gao & Norell,2000),或者作為美洲蜥蜴科的特定分支Tupinambini和Teiini的成員(Estes,1969)。最近,博里奧特蜥蜴被排除在美洲蜥蜴總科之外——該總科包括美洲蜥蜴以及密切相關的眼鏡蜥蜴或微蜥(Gymnophthalmidae)——並被認為是它們的姐妹群(Nydam等,2007)。美洲蜥蜴很棒——我一定要在不久的將來在這裡寫寫它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購買訂閱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哇,美洲蜥蜴很棒。頂部:阿根廷黑白巨蜥(Salvator merianae)。底部:北方凱門蜥(Dracaena guianensis)。圖片來源:達倫·奈什

無論如何……一項包括大多數鱗片類群代表的重大形態分析(Conrad,2008)發現,博里奧特蜥蜴(在該研究中稱為多形齒龍科)巢狀在蜥蜴形目和美洲蜥蜴總科中,並與美洲蜥蜴有姐妹群關係,兩者形成一個稱為大美洲蜥蜴的進化支。Wiens等(2010)和Mo等(2010)也同樣支援博里奧特蜥蜴與現存的美洲蜥蜴和微蜥的密切關係。

按比例縮放的博里奧特蜥蜴頭骨蒙太奇。A. 鄭氏天宇龍。B. 瘤頭龍。C. 達爾汗蜥。D. 施氏多形齒龍。E. 吉爾摩蜥。圖片來源:達倫·奈什

Gauthier等(2012)發表了一個相當非正統的觀點:他們認為,博里奧特蜥蜴(他們稱之為多形齒龍類)缺乏大多數蜥蜴普遍存在的顴骨、外翼骨和下頜的特徵,並且位於冠鱗目之外,僅與美洲蜥蜴有趨同相似之處。Longrich等(2012)也支援這一假設。這是一個有趣的提議,挑戰了人們對這些動物的熟悉和傳統觀點。這一提議的一個結果是,博里奧特蜥蜴的譜系必須至少追溯到侏羅紀晚期。

亞洲博里奧特蜥蜴吉爾摩蜥的生命復原圖。圖片來源:達倫·奈什

關於博里奧特蜥蜴還有很多要說的:這個類群是多樣化的,包括幾個亞類群……有多形齒龍科(根據Conrad,2008年的說法,包括吉爾摩蜥科或“巨頭蜥”)、查普斯蜥科和瘤頭蜥亞科。我打算在時間允許的時候多談談它們。

這裡至少部分內容是為正在籌備中的《四足動物鉅著》專案建立的……《脊椎動物化石記錄》。有關該專案的更多資訊請點選此處。 非常感謝那些提供支援的人。

有關蜥蜴的更多先前四足動物園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Conrad, J. L. 2008. 基於形態學的鱗片類(爬行綱)的系統發育和分類學。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公報 310, 1-182.

Estes, R. 1969. 兩種白堊紀蜥蜴(有鱗目,美洲蜥蜴科)的關係。Breviora 317, 1-8.

Estes, R. 1983. 陸生蜥蜴,蚓蜥。紐約:古斯塔夫·費舍爾出版社。

Gao, K.-Q. & Norell, M. A. 2000. 來自蒙古戈壁烏卡托爾戈德及鄰近地區的晚白堊世蜥蜴組合的分類組成和系統學。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公報 249, 1-118.

Gauthier, J. A., Kearney, M., Maisano, J. A., Rieppel, O. & Behlke, D. B. 2012. 組裝鱗片類生命之樹:來自表型和化石記錄的視角。皮博迪自然歷史博物館公報 53, 3-308.

Longrich, N. R., Bhullar, B. A. S. & Gauthier, J. A. 2012. 白堊紀-古近紀邊界蜥蜴和蛇的大滅絕。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109, 21396-21401.

Lü, J.-C., Ji, S.-A., Dong, Z.-M. & Wu X.-C. 2008. 一種具有下顳弓的上白堊紀蜥蜴。自然科學 95, 663-669.

Mo, J.-Y., Xu, X. & Evans, S. E. 2010. 鱗龍下顳杆的演化:來自華南晚白堊世的新視角。英國皇家學會會刊 B:生物科學 277, 331-336.

Nydam, R. L., Eaton, J. G. & Sankey, J. 2007. 橫齒蜥蜴(有鱗目:石龍子亞目)的新類群以及關於“美洲蜥蜴”進化史的新資訊。古生物學雜誌 81, 538-549.

Wiens, J. J., Kuczynski, C. A., Townsend, T., Reeder, T. W., Mulcahy, D. G. & Sites, J. W. 2010. 在高層鱗片爬行動物系統發育中結合系統基因組學和化石:分子資料改變了化石類群的位置。系統生物學 59, 674-688.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