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蠕蟲蜥蜴和其他無足蜥

我感到有寫關於蜥蜴部落格的衝動。所以,今天我想談談Aprasia屬,這是一類短尾、近乎無肢的壁虎,屬於澳大利亞鱗足蜥科,也就是所謂的瓣足蜥、瓣足蜥蜴或鱗足蜥。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感到有寫關於蜥蜴部落格的衝動。所以,今天我想談談Aprasia屬,這是一類短尾、近乎無肢的壁虎,屬於澳大利亞鱗足蜥科,也就是所謂的瓣足蜥、瓣足蜥蜴或鱗足蜥。歷史上,鱗足蜥科(Pygopodidae)這個術語有多種用法。為了消除歧義,我在這裡專門用它來指代無肢或近乎無肢的瓣足蜥。目前該科約有八個屬被認可,其中Aprasia是繼Delma之後物種最多的屬。長期讀者可能還記得2011年ver 2上發表的關於這些蜥蜴的系列文章。本文是該系列文章的摘錄,但已進行了大幅更新和擴充套件。

大約13種Aprasia物種——通常被稱為蠕蟲蜥蜴*——在整體外觀上有些像盲蛇科(Typhlopidae),並且像所有鱗足蜥科動物一樣,它們的肢體嚴重退化[上方是A. parapulchella的照片,由Matt拍攝]。前肢僅由內部殘留的肱骨代表,後肢由夾板狀的股骨代表。Aprasia物種也讓人聯想到盲蛇,它們的牙齒減少(上頜骨中沒有牙齒),尾巴只有動物其餘部分的一半長。最後一個特徵與其他鱗足蜥科動物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因為在其他類群中,尾巴的長度可以是身體的四倍。

* 但請注意……這個術語用於各種表面上像蠕蟲一樣的有鱗動物(最著名的是蚓蜥)。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關於牙齒……也許與這些蜥蜴相關的最引人注目的解剖學細節是它們具有性二態性牙齒:雄性在前頜骨中有牙齒,而雌性(通常)沒有。我不知道為什麼會存在這種情況,也不知道是否有任何關於它的研究。在少數其他有鱗動物中,特別是某些眼鏡蛇中,已經報道了牙齒形態的性二態性。[相鄰照片由Matt拍攝。]

Aprasia物種也像盲蛇科動物一樣是暴食者(Webb & Shine 1994)。也就是說,它們很少進食,但在進食時會消耗大量獵物。在蛇類中,關於盲蛇(和其他蚓形蛇類)的暴食行為可能告訴我們關於蛇類早期攝食行為的資訊,一直存在爭議。但回到Aprasia蠕蟲蜥蜴像盲蛇的想法……應該注意的是,盲蛇與蠕蟲蜥蜴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能夠棲息在更廣泛的棲息地和沉積物型別中,並以更廣泛的螞蟻種類為食(Maryan等人. 2013)。因此,盲蛇的地理範圍比蠕蟲蜥蜴更廣(後者是澳大利亞西部和南部相對狹窄地帶的特有物種)。此外,儘管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但盲蛇和蠕蟲蜥蜴可以共存。這讓我想起了我最近說的關於同域分佈的鳾和啄木鳥:如果這些是為推測性動物學專案發明的虛構生物,我們會想到將它們放在同一個生態系統中嗎?可能不會。

Aprasia物種的頭部形狀各不相同。它們不是大型動物(總長度通常約為140-150毫米),因此頭部長度通常小於5毫米。大多數物種的吻部深、短而圓,但至少A. haroldi的吻部更尖,頭部背側輪廓傾斜。A. rostrata的吻尖明顯突出且尖銳[此處顯示了Kluge(1974)的圖表。它還有一個額外的鼻後鱗,此處用箭頭標記]。

A. smithiAprasia物種中是獨一無二的,它的頭部是黑色的。它的尾巴也是黑色的,這增加了尾尖可能充當“頭部模仿物”的有鱗動物之一的可能性。一個物種(A. aurita)與其他物種不同,它具有小的外耳(Kluge 1974)。

原子蠕蟲蜥蜴的滅絕、分類學地位提升和復活

既然提到了A. rostrata,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模式產地——西澳大利亞西北海岸附近的赫米特島(蒙特貝洛群島之一)——是1952年首次進行英國原子武器試驗的地方。事實上,該物種的兩個模式標本是由弗蘭克·L·希爾代表英國軍方進行生物調查時採集的。這一事實,加上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缺乏關於A. rostrata的報告,導致了A. rostrata——有時被稱為原子蠕蟲蜥蜴(普通名稱寧格魯蠕蟲蜥蜴的使用更為廣泛,可惜)——可能已經滅絕的想法。

然而,Cogger(2000)認為1979年命名的鱗足蜥A. fusca(來自西澳大利亞大陸的埃克斯茅斯灣地區)與A. rostrata是同種。如果採納這種觀點,A. rostrata就不是島嶼特有種,而是在大陸上活得很好。這種觀點並未被普遍接受。Storr等人.(1990)將A. fusca重新提升為物種地位,而Wells(2007)甚至認為它足夠獨特,可以擁有自己的“屬”Abilenea。你們中的一些人會知道,那裡的作者理查德·威爾斯是爬蟲學中那些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他發表了大量新名稱,這些名稱在文獻中具有爭議性地位。我之前在我的2013年關於雷蒙德·霍澤和分類學破壞的文章中討論了威爾斯和他的著作。另見Kaiser等人.(2013)。無論如何,Maryan等人.(2013)此後認為,形態學和分子資料均不支援將A. fuscaA. rostrata區分開來。

無論如何,關於A. rostrata的島嶼種群呢?其滅絕的傳聞被證明有些誇大其詞,因為它在2006年於赫米特島被重新發現(Maryan & Bush 2007)。此外,此後在附近的特里穆耶島(蒙特貝洛群島的另一個島嶼)和南部的巴羅島也發現了其他種群。尤其是在巴羅島的出現令人驚訝,因為巴羅島被認為在生物學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取樣,但直到21世紀才記錄到該物種。但是,這些蜥蜴是隱秘的且極難捕捉,這意味著“它們的基本生物學幾乎沒有研究,因此任何關於種群規模、下降或與繁殖和攝食相關的季節性趨勢的推論都純粹是推測性的”(Maryan等人. 2013,第161頁)。

與我們對Aprasia蠕蟲蜥蜴的相對匱乏的知識相符,許多物種都是最近才被發現的。看看這個列表:A. aurita Kluge, 1974, A. inaurita Kluge, 1974, A. parapulchella Kluge, 1974, A. pseudopulchella Kluge, 1974, A. haroldi Storr, 1978, A. picturata Smith & Henry, 1999, A. clairae Maryan等人., 2013 和 A. litorea Maryan等人., 2013。而且這還不是全部,因為Maryan等人.(2013)指出,已經發現了其他物種,正在等待描述。

儘管我很想繼續,但時間到了。更多鮮為人知的蜥蜴即將介紹。與往常一樣,獲得這些動物的照片通常非常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Tet Zoo現在對有鱗動物的多樣性進行了相當合理的報道,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蛇蜥和蚓蜥

壁虎

鬣蜥

蜥蜴科

石龍子和盔龍

蛇蜥亞目

參考文獻 - -

Cogger, H. G. 2000. 澳大利亞的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第六版)。New Holland Publishers, Sydney.

Kaiser, H., Crother, B. I., Kelly, C. M. R., Luiselli, L., O’Shea, M., Ota, H., Passos, P. Schleip, W. & Wüster, W. 2013. 最佳實踐:在21世紀,爬蟲學中的分類學決策只有在有證據支援並透過同行評審發表時才是可接受的。Herpetological Review 44, 8-23.

Kluge, A. G. 1974. 鱗足蜥科蜥蜴的分類修訂。密歇根大學動物學博物館雜項出版物 147, 1-221

Maryan, B. & Bush, B. 2007. 在西澳大利亞蒙特貝洛群島重新發現 Aprasia rostrata西澳大利亞博物學家 25, 247-251.

- ., Bush, B. G. & Adams, M. 2013. Aprasia fuscaA. rostrata(有鱗目:鱗足蜥科)的形態學和分子評估,以及對來自西澳大利亞麥克勞德湖地區的一個新物種的描述。西澳大利亞博物館記錄 28, 144-163.

Storr, G. M., Smith, L. A. & Johnstone, R. E. 1990. 西澳大利亞蜥蜴 III. 壁虎和鱗足蜥。西澳大利亞博物館,珀斯。

Webb, J. K. & Shine, R. 1994. 澳大利亞鱗足蜥屬 Aprasia 蜥蜴的攝食習性和生殖生物學。Copeia 1994, 390-398.

Wells, R.W. 2007. 關於爬行動物綱的一些分類學和命名法考慮。對 Aprasia GRAY 1839 屬(Aprasiaidae)物種的回顧,包括對一個新屬的描述。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記錄 6, 1-17.

Whitfield, P. 1983. 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權威圖解指南。Longman, Harlow (UK).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