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鴯鶓的時代

世界又一次為一項驚險、令人震驚、真正新穎的動物學發現而欣喜若狂、驚歎不已。不,我說的不是濾食性奇蝦、古代回聲定位齒鯨類,甚至不是新的貘(我提過新的貘嗎?),而是一種驚人的新型活鳥,被發現在 [...] 地區苟延殘喘 [...]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世界又一次為一項驚險、令人震驚、真正新穎的動物學發現而欣喜若狂、驚歎不已。不,我說的不是濾食性奇蝦、古代回聲定位齒鯨類,甚至不是新的貘(我提過新的貘嗎?),而是一種驚人的新型活鳥,被發現在澳大利亞的雨林中苟延殘喘,並且在全球範圍內意義重大,因為它是有史以來活過的最大的鳥類。世界:歡迎……來到巨型鴯鶓的時代。

正如我和一組同事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Naish et al. 2014)中所描述的那樣,來自野外的照片證據、DNA 證據、大量的驗屍證詞,以及來自神秘、被忽視的來源的歷史資料都被結合起來,為巨型鴯鶓(我們正式稱之為Casuarius maximus 的新物種)建立了案例。

發現一種新的巨型鴯鶓的最初跡象來自於我對愛德華·P·凱勒迪 1845 年探險日誌的考察,這是一份鮮為人知的關於一次前往澳大利亞約克角半島的不幸探險的記錄。在描述和圖示他的觀察時,凱勒迪記錄了一隻在雨林中觀察到的巨型鴯鶓,它比公認的物種大得多,並且具有表明適應高處取食的比例。他不可能聰明到只是胡編亂造這些東西。凱勒迪的日誌最終被存檔在渥太華的漁業和海洋圖書館,該館藏大部分在 2014 年被毀,當時加拿大政府為了節省空間和為他們在那裡的新星巴克騰出空間而銷燬和燒燬了大部分館藏;不幸的是,只剩下該檔案的糟糕照片,其中一張照片在此展示。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儘管幾位作者盡了最大努力讓凱勒迪的觀察結果得到更廣泛的認可(Smith 2004、2005、2006),但它們大多被忽視了。最終,我們看到他得到了平反,這讓我們想知道,他關於巨型澳大利亞兔子以及後面關於美人魚和飛行類人動物的長篇大論是否真的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成問題。

無論如何,向前推進七十多年……我們就來到了遠端攝像機的世界,這些攝像機被放置在澳大利亞雨林中,用於拍攝不常記錄、難以觀察的非人類動物,以及性冒險的鄉巴佬、粗俗之人、流氓和昆士蘭人。

在過去的幾年裡,在昆士蘭州的加法蒙多野外考察站獲得了令人矚目的影像,這些影像似乎顯示是巨型鴯鶓。這些影像非常不可思議,以至於被澳大利亞雨林保護協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秘密儲存起來,他們在此案例中的既定目標是防止公開宣傳,從而避免獲得資金或鼓勵公眾對保護產生興趣的機會。透過 wikicass 和世界神秘動物學親緣組織的好心努力,我們非法獲得了這些影像,並透過根據背景中的植被進行推算,計算出了照片中鴯鶓的高度(Naish et al. 2014)。它們站立起來有 3-3.5 米高,這與凱勒迪在 1845 年觀察到的那隻一樣高,甚至更高。我們得出結論,他的觀察是值得信賴的,他是第一個報告這種非凡物種的人。我們為什麼不以凱勒迪的名字命名新物種呢?因為我們不想給他應有的讚譽,就是這樣。廢話。

哦,我們還提高了遠端攝像機影像的對比度,以便我們可以使用值得信賴和可靠的數字化圖形分離技術。我們在鴯鶓身上發現了額外的鼻孔、腳趾和骨盆骨,以及背景中一些類似大腳怪的生物。我們計劃在另一份出版物中討論這一點。

儘管加法蒙多的影像很不錯,但我們一直希望有人,總有一天,會以某種方式在白天拍攝或錄製到巨型鴯鶓。這個願望終於在 2013 年 6 月實現了:整天都有電話打來說,一隻活的巨型鴯鶓在昆士蘭州使命海灘的開闊地帶漫遊,但我們那天無法成行,因為《權力的遊戲》第三季的季終集正在播出。此外,我們認為我們已經在這個專案上做了足夠的工作了。在公眾發來的幾張照片中,這是最好的一張。這隻巨大的雌性巨型鴯鶓非常巨大,可能高達 4 米。

澳大拉西亞雨林棲息地中居住著一種高處取食的大型草食動物的想法並非完全出人意料,而且該地區似乎總是很奇怪地空缺著這樣一個生態位。畢竟,熱帶非洲有Chipekwe lackadaisicalus (Brill et al. 2011);熱帶南美洲有,嗯,樹懶;歐洲和北美洲的雨林有采摘機。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實際上是已知居住在澳大拉西亞地區的第二種高處取食的大型草食動物。我當然說的是Giraffachelys,這種非凡的巨型長頸龜,當地人稱之為 Row(Conway et al. 2013),探險家和冒險家查爾斯·米勒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的一次探險中報告了它。

就在我們即將完成關於我們激動人心的新鴯鶓物種的手稿初稿時,一個全新的研究途徑完全偶然地打開了。真是麻煩——我們確信我們不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了。但是,不,愚蠢的資料不斷妨礙我們完成論文。眾所周知,鴯鶓在古代世界被廣泛交易。活體標本被達官顯貴和國家元首視為非常理想的物品,從新幾內亞被運往北部和西部。正是在我們參加的眾多演藝界派對之一上,我碰巧從瑞茜·威瑟斯彭那裡瞭解到柬埔寨石雕上雕刻著一隻巨型鴯鶓。事實證明,一篇關於這件古代雕刻品的簡短報告已經發表(Utilis 1980)。這不是唯一的一件——請繼續閱讀。

儘管我們實施了“安全引用刪除協議”(作者廣泛使用的一項重要程式,目的是為了確定他們觀察結果的——咳嗽咳嗽——新穎性),但我們還是被迫對此進行調查,然後查閱考古學和人類學文獻,以檢視是否還有其他巨型鴯鶓的影像。天啊,真夠煩人的。事實證明,人類學文獻中不僅大量提到了亞洲地區存在被運輸的鴯鶓,而且還提到了熱帶東南亞文化中使用裝甲戰鴯鶓(George et al. 1963, Bear 1985, Smith 2005)。是的,裝甲戰鴯鶓。

古代世界的人們使用哪些鴯鶓物種作為作戰野獸?哦,我的天哪——我不知道,其中一種小型的,大部分是。但真正讓我們震驚的是,一些歷史影像清楚地表明,巨型鴯鶓被廣泛運輸,並且它們被用作裝甲戰馬。相鄰的圖版——一張毫無疑問準確的插圖,和照片一樣好——來自 1876 年出版的《戰爭中的動物》一書,展示了 13 世紀的吳哥鴯鶓營(馬庫斯·比勒告訴我,更可能是 14 世紀)。您會注意到,他們既使用了普通的鴯鶓,也使用了雙人騎乘的、全副武裝的、配備防護面罩的巨型鴯鶓,帶有頸甲和煮熟的皮革胸甲。

最終,巨型鴯鶓一直都在那裡,隱藏在文獻中,只是等待我們去識別它們,並將所有這些不連貫的線索聯絡起來。如果我們之前花時間去追查這些線索就好了……因為,可能一切都為時已晚。是啊,它們可能已經滅絕了——我忘了說了。好了,再見!

非常感謝協助我進行巨型鴯鶓研究的同事:伊森·科卡克加雷思·蒙格約翰·康威。有關之前《四足動物動物學》文章中討論的一些主題,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Brill, E. J., Albright, J. C., Allen, R., Akridge, B., Blake, M., Bühler, M., Cau, A., Clark, E. M., Close, R., Cosmos, P., Farke, A. A., Good, M., Hanson, M., Hore, P., Hubble, D., Kahn, T. R., Kelley, B., Kosemen, C. M., Kwan, I., Lucas, G., Maltese, A., Meijer, H., Miller, Z., Moreno-Bernal, J. W., Mustill, T., Naish, D., Najib, D., Nelson, H., Pearce, L., Pharo, R., Phillips, N., Reidenberg, J., Robbins, Z., Smith, B., Stiles, J., Sutor, L., Van Tomme, M. A., Young, S. & Ziegler, K. 2011. Retardosity and phylotardation in extant sauropods demonstrates lackadaisical nature of phylogenetic change. Science 332, 133-134.

Bear, P. 1985. #uck yes. The use of armoured war cassowaries in, like, war. I knew it. My Cassowary World 5, 67-75.

Conway, J., Kosemen, C. M. & Naish, D. 2013. CryptozoologiconVolumeI. Irregular Books.

George, C., Zippy, H. & Bungle, P. 1963. Stones, bones, clones, moans, loans, Dave Hones. Depictions of ancient war cassowaries are widespread in the ancient world. Gardening andRock Scribblings, The Story Continues. Archaeology Today 56, 12-19.

Naish, D., Monger, G., Kocak, E. & Conway, J. 2014. New giant bird species reveals impact of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and has capacity to end world poverty and allow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Nature 507, 523-525.

Smith, S. 2004. Efforts to get Kelledy’s observations more widely appreciated. Aprocrypha 45, 550-552.

- . 2005. Stuff happens as wave of ambiguity spreads. Aprocrypha 46, 648-655.

- . 2006. Naive authors who publish papers where the title doesn’t tell you a thing about the contents of the actual article, with comments on how annoying really long titles are. Aprocrypha 47, 49-53.

Utilis, M. 1980. Short report on ancient carving. Redde Murum 45, 505-510.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