貘的攻擊:過去、現在,但希望不是未來

上週四(2013年8月8日),在愛爾蘭都柏林動物園,一隻巴西或低地貘 (Tapirus terrestris) 嚴重襲擊並傷害了一名兩歲女童,信不信由你,她被帶入了貘的圍欄。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上週四(2013年8月8日),在愛爾蘭都柏林動物園,一隻巴西或低地貘Tapirus terrestris嚴重襲擊並傷害了一名兩歲女童,信不信由你,她被帶入了貘的圍欄。 當孩子母親試圖營救(或已營救)小女孩時,她也受了傷。 據報道,女孩“腹部和手臂受了重傷”,包括動脈損傷和手部及手臂皮膚脫套傷(是的,這正是字面意思)。 醫院已進行了修復手術。 告訴你貘是一隻帶著幼崽的母親,你可能不會感到驚訝(你可能已經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上看到過很多關於此案例的討論:我的 Twitter 是 @TetZoo)。 這個故事大約在兩天前被曝光,今天在全球的線上和印刷媒體上都有報道。

人們對這條新聞可能有兩種反應。 一種是……天哪,你是說貘很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答案是:是的,它們是大型(150-250 公斤)、強壯、類似犀牛*的動物,牙齒危險,且以不可預測性而聞名,這使它們格外危險。 第二種反應是……廢話,當然貘是危險的:它們是大型、強壯、類似犀牛的動物,牙齒危險,且以不可預測性而聞名,這使它們格外危險。 我說過它們很危險嗎?

* 貘和犀牛是奇蹄類角形亞目的近親。 兩個譜系的早期成員看起來很相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事實上,雖然圈養的貘會花很多時間表現友善、溫和,並且非常樂意與人類接觸,但對於那些瞭解貘的人(或者,實際上,瞭解圈養哺乳動物的人)來說,眾所周知的是,當它們帶著幼崽時,它們以不可預測的、咬人的行為而臭名昭著。 事實上,都柏林事件絕非世界首例,因為已經有很多貘攻擊事件被記錄在案。 最臭名昭著的事件發生在 1998 年俄克拉荷馬動物園,當時一隻雌性馬來貘Tapirus indicus(或者應該是 Acrocodia

indicus indica*)將一名飼養員的手臂完全咬斷,還造成面部受傷和肺穿孔。 飼養員的手臂在肱二頭肌中部被咬斷,這可能會讓您瞭解貘的咬合力有多麼危險和強大,因為這是手臂最粗壯且(大概)最難咬穿的部分。 同樣,這隻貘也有一個兩個月大的幼崽,這大概解釋了它的攻擊性行為。

* 我越來越認為應該這樣。 在系統發育學上,馬來貘屬於美洲貘進化枝之外(Ashley等人,1996 年;Norman 和 Ashley,2000 年),與美洲貘的分歧可能超過 2000 萬年前(Norman 和 Ashley,2000 年),並且在皮膚特徵和頭骨形態上與美洲物種明顯不同(indicus 與美洲貘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具有更高的顱骨前部,這是由獨特的大型鼻竇、更突出的鼻骨和更長更深的鼻腔造成的)。 也有人提出,貝爾德貘(目前為Tapirus bairdii)不是Tapirus屬的成員,而是代表一個額外的譜系(名稱Tapirella Palmer,1903 年可用),但這種觀點似乎不太有說服力。

還值得注意的是,Haddad等人(2005 年)描述了一起野生巴西貘對一名男子的致命襲擊事件,儘管在這種情況下,該男子在玉米地裡發現貘後刺傷了它,貘後來也因傷勢過重而死亡。 環保主義者卡洛斯·曼努埃爾·羅德里格斯·埃昌迪曾任哥斯大黎加環境和能源部長,於 2006 年在科爾科瓦多國家公園遭到一隻貝爾德貘的襲擊。 同樣,襲擊他的貘也帶著幼崽,埃昌迪為了仔細觀察而特意靠近。 母貘將他撲倒在地,咬了他的靴子和揹包(他說這個揹包可能救了他的命),然後試圖咬他的後頸。 他在失去意識之前設法逃脫; 與同伴失散後,他在叢林中迷路了三天後才獲救。 (您可以在貘專家組網站上閱讀對埃昌迪的採訪。)

這使我們回到過去在 Tet Zoo 上討論過但從未令人滿意地重新審視過的一個話題:哪些動物在圈養時對飼養員特別危險。 大食蟻獸Myrmecophaga tridactyla、大象、犀牛、虎鯨Orcinus orca、大羚羊Tragelaphus strepsiceros、狼Canis lupus、獅子Panthera leo、老虎P. tigris、巨獺Pteronura brasiliensis和棕熊Ursus arctos等都曾在動物園造成過零星的死亡事件,但據稱最危險的動物——就攻擊事件的總數而言——是鹿和斑馬。 我真的很想看到一份關於圈養動物造成的傷害和死亡的全面綜述,但至今尚未看到……我自己也沒有費心去建立一份。 請在評論中新增儘可能多的資訊,使這項任務更容易完成,謝謝。

最後,為了避免人們現在將貘想象成惡意的、殘害幼兒的怪物,其行為更像侏羅紀公園中的迅猛龍,而不是它們真實的草食性動物,像這裡討論的那些攻擊事件仍然是罕見的、特殊的事件,是由於不當的計劃和缺乏應有的注意造成的。 都柏林動物園的調查當然會促使未來採取更嚴格、更明智的行為,事實上,世界各地動物園的行為也可能會被修改。 因此,這種不幸的事件可能永遠不會重演。 我必須承認,我仍然感到震驚,竟然有人認為帶一個兩歲的孩子靠近像貘這樣的大型動物是可以接受的(我是一位家長,有時你甚至不會讓你的孩子靠近家養動物,如馬、豬,甚至一些貓和狗),但我對所有相關人員都感到遺憾。 貘只是在做貘會做的事情; 不可預測性和偶爾的攻擊性是帶著幼崽的母親的一部分天性。

有關之前關於奇蹄目的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Ashley, M. V., Norman, J. E. & Stross, L. 1996. 使用線粒體細胞色素 c 氧化酶 (COII) 序列對奇蹄目貘科進行系統發育分析。哺乳動物進化雜誌 3, 315-326.

Haddad, V., Chagas Assunção, M., Coelho de Mello, R. & Ribeiro Duarte, M. 2005. 巴西東南部低地貘 (Tapirus terrestris) 造成的致命襲擊。荒野與環境醫學 16, 97-100.

Norman, J. E. & Ashley, M. V. 2000. 奇蹄目的系統發育學和分子鐘的檢驗。分子進化雜誌 50, 11-21.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