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蜥屬的故事

前段時間我說過,我打算在多樣化的蜥蜴科動物方面取得一些遲來的進展:蜥蜴科是一個進化枝,其中包括歐洲、亞洲和非洲許多更常見、傳統上呈“蜥蜴形”的蜥蜴。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前段時間我說過,我打算在多樣化的蜥蜴科動物方面取得一些遲來的進展:蜥蜴科是一個進化枝,其中包括歐洲、亞洲和非洲許多更常見、傳統上呈“蜥蜴形”的蜥蜴。由於事務纏身,絕對無法為 Tet Zoo 寫出任何長篇文章(也不願意從檔案中重新發布舊文章),我想我會寫一篇關於我以前沒有寫過的蜥蜴科動物的短篇文章:長尾蜥屬... 不過,考慮到這個分類單元包含大約 21 個物種,我實際上是在談論整個長尾蜥屬群體,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以上圖片由 Materialscientist 提供。]

實際上... 關於物種數量。在一些案例中,人們報告說在熱帶地區發現了北方溫帶氣候的長尾蜥屬分類單元(例如:在越南“鑑定”出了屬於俄羅斯-韓國-中國物種 T. wolteri 的標本),這讓一些人認為熱帶地區的鑑定是錯誤的,暗示存在其他隱蔽物種(Lin et al. 2002)。事實上,2008 年在臺灣命名了兩個這樣的物種——之前被歸類為 T. formosanus(Lue & Lin 2008)。在撰寫本文時,最新的物種是 T. hani,今年在越南命名。

從總體外觀上看,這些蜥蜴——通常被稱為草蜥或東方 racers——呈綠色或棕色,頭部明顯扁平,尾巴非常長。尾巴的長度可以是頭部、頸部和身體總長度的五倍。這意味著重心靠後,這一事實使得它們能夠完成一些驚人的雜技動作(請繼續閱讀)。在許多物種中,大型板狀背鱗上的龍骨形成連續的縱向行。長尾蜥屬鱗片的許多細節在蜥蜴科動物中都是不尋常且獨特的(Arnold et al. 2007)。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如果您瞭解有鱗目動物,您就會知道半陰莖結構對於確定物種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非常重要。令人驚訝的是,長尾蜥屬具有奇怪的半陰莖:尖端的葉片壁異常厚,而且——就我們所知——半陰莖的形狀在不同季節之間變化不大。哦,對了,我說過有鱗目動物的半陰莖通常會根據季節改變大小和形狀嗎?正如您可能預測的那樣,它們在繁殖季節最大,裝飾也最精細。

長尾蜥屬物種分佈於東亞各地,從北部的日本到南部的蘇門答臘和爪哇。大約一半的物種棲息在亞洲太平洋邊緣的島嶼上,包括臺灣、日本和琉球群島。這種分佈意味著存在潮溼的熱帶氣候物種、涼爽的溫帶氣候物種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一切物種。該群體的高度島嶼特有性也使它們容易受到與侷限於島嶼有關的各種人為問題的影響(據我所知,人們對這些蜥蜴的保護狀況知之甚少,也不知道它們可能有多容易受到滅絕風險的影響)。

一些長尾蜥屬物種是森林棲息蜥蜴,而另一些則出現在開闊的棲息地,並且表現出喜歡在高高的草叢中攀爬。事實上,有些主要是地面棲息者(例如,T. amurensisT. sylvaticus),而另一些則是非常敏捷、雜技般的攀爬者,它們在攀爬時會將尾巴纏繞在樹枝或草葉上。更擅長攀爬的物種(如 T. sexlineatusT. dorsalis)能夠將身體僵硬地向外伸出它們所攀爬的物體,前肢向後貼在側翼上(Arnold 1997)。當較長尾巴的物種(如 T. sexlineatus)試圖捕捉空中的或高處的獵物時,也會練習雙足站立,同樣前肢平貼在身體上。Arnold (1997) 將這種姿勢描述為“企鵝狀”。他還認為,當動物以這種姿勢站立時,大型、連續重疊的背腹鱗片可能有助於為身體提供剛度。

關於這些蜥蜴最有趣的事情之一是,它們的頜骨後部有三尖齒(蜥蜴科的其他地方,Gallotia 和中新世分類單元 Miolacerta 中也存在這一特徵……哇,那個名字真有想象力)。所有長尾蜥屬物種都是節肢動物捕食者,並且(據我們所知)都是卵生的。

至於長尾蜥屬在蜥蜴科中的位置,與歐洲viviparous蜥蜴 Zootoca vivipara 的一般相似性導致了一種觀點,即它們位於蜥蜴科蜥蜴亞科內的某個位置,並且與 Zootoca 接近(Arnold 1989)。Arnold et al. (2007) 在他們基於形態學的分析中恢復了這種確切的關係,儘管在分子分析中情況不太整潔:他們更喜歡這樣的拓撲結構,其中長尾蜥屬是除Eremiadini成員之外的所有其他蜥蜴亞科動物的姐妹群(啊,是的,它們。下次再說,好嗎?)。Fu (1998, 2000) 發現長尾蜥屬是所有其他蜥蜴亞科動物的姐妹群。

沒有關於長尾蜥屬的明確化石記錄,但 Miolacerta 可能是該譜系的近親或幹群成員(Arnold et al. 2007)。據推斷,長尾蜥屬起源於一個祖先,該祖先從蜥蜴科動物主要進化的更西部地區向東移動,然後在東亞和太平洋邊緣廣泛多樣化。

Arnold (1997) 提供了關於長尾蜥屬物種解剖學的大量資料,併為該進化枝提出了一個基於形態學的系統發育假說。正如包含許多物種的物種的典型情況一樣,不時有人建議某些物種應該擁有自己的屬,因此 Boulenger 於 1917 年提出的 Platyplacopus 和 Boulenger 於 1917 年提出的 Apeltonotus 今天被認為是長尾蜥屬的同義詞。Arnold (1997) 發現長尾蜥屬分為兩個主要進化枝,因此他建議可以將名稱 Platyplacopus 應用於包含其模式種(來自中國南方、海南和臺灣的 T. keunei)的進化枝。然而,分子系統發育學並沒有支援這種整潔的劃分,並且 Platyplacopus 現在似乎是多系群(Lin et al. 2002, Ota et al. 2002)。[下圖由 TANAKA Juuyoh 提供。]

所以,現在,我可以安心了,因為我知道我已經在 Tet Zoo 上寫了關於另一群蜥蜴科動物的文章。只剩下 15-20 個主要譜系要寫了。

有關以前關於蜥蜴科動物的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Arnold, E. N. 1989。蜥蜴科的系統發育和生物地理學研究:源自形態學的舊世界蜥蜴科內的關係。英國博物館自然歷史(動物學)公報 55, 209-257。

- . 1997。東亞草蜥 Takydromus(有鱗目:蜥蜴科)的相互關係和進化。林奈學會動物學雜誌 119, 267-296。

- ., Arribas, O. & Carranza, S. 2007。舊北區和東方蜥蜴部落 Lacertini(有鱗目:蜥蜴科:蜥蜴亞科)的系統學,並描述了八個新屬。Zootaxa 1430, 1-86。

Bhupathy, S., Chettri, B. & Bauer, A. M. 2009。從印度錫金重新發現並重新驗證 Takydromus sikkimensis (Günther, 1888)(有鱗目:蜥蜴科)。爬蟲學雜誌 43, 267-274。

Fu, J. 1998。蜥蜴科系統發育研究進展:來自線粒體 DNA 12S 和 16S 基因序列的啟示(爬行動物:有鱗目)。分子系統發育學與進化 9, 118-130。

- . 2000。蜥蜴科系統發育研究進展——為什麼 4708 個鹼基對的 mtDNA 序列無法描繪出圖景。林奈學會生物學雜誌 71, 203-217。

Lin, S.-M., Chen, C. A. & Lue, K.-Y. 2002。東亞草蜥屬 Takydromus(爬行動物:蜥蜴科)的分子系統發育學和生物地理學。分子系統發育學與進化 22, 276-288。

Lue, K.-Y. & Lin, S.-M. 2008。來自臺灣的兩種新的隱蔽物種 Takydromus(有鱗目:蜥蜴科)。爬蟲學 64, 379-395。

Ota, H., Honda, M., Chen, S.L., Hikida, T., Panha, S., Oh, H.-S. & Matsui, M. 2002。蜥蜴屬 Takydromus(爬行動物:有鱗目)的系統發育關係、分類學、特徵進化和生物地理學:分子視角。林奈學會生物學雜誌 76, 493-509。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