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犯過的一些錯誤

作為一位經常閱讀的讀者,您可能知道 Tet Zoo 部落格已經運營超過九年了。我已經寫了很多東西,我對大量的動物和動物主題的話題很感興趣也很熱情,並且我被各種有爭議的觀點和聲稱的發現所吸引。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作為一位經常閱讀的讀者,您可能知道 Tet Zoo 部落格已經運營超過九年了。我已經寫了很多東西,我對大量的動物和動物主題的話題很感興趣也很熱情,並且我被各種有爭議的觀點和聲稱的發現所吸引。而且我犯了很多錯誤,要麼是因為我誤解或曲解了一些資料,要麼是因為我把自己與錯誤的或誤入歧途的事業聯絡起來,要麼是因為——與部落格的性質一致——我倉促地寫了一些東西,沒有花時間好好研究它們,或者獲得更知情、更有經驗的視角。我想在這裡討論的正是這些“我犯過的錯誤”:將本文視為對多年來在此處涵蓋的各種主題的反思和更新。

關於“犯錯”的簡短評論。在科學中犯錯並沒有什麼不對,只要涉及到邏輯、內在一致性和支援性證據(當然,只要您的錯誤不會對經濟、福利、醫療實踐、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科學完全是在手頭證據的基礎上形成想法,因此只要有新資料進來和新知識被學習,科學就處於永恆的變動之中。事實上,如果您的想法是固定的,並且不會隨著更多資料的到來和您學習新知識而改變,那麼您就做錯了。因此,根據證據改變您的想法是好的、正常的做法。

部落格的功能更像是思想日記,而不是科學家使用的傳統渠道(如發表的論文和書籍)。事實上,部落格最初的發明就是為了發揮這種日記般的作用。因此,部落格文章中討論的想法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或註定要被拋棄,這並不奇怪。而且,是的,甚至有人說,如果你不寫一些你後來會後悔的事情,你就太無聊了。考慮到這一切,讓我們看看我過去支援過但今天不再認為可行或可支援的幾個方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大腳怪的存在。 神秘動物學——研究“神秘動物”的學科——自 2006 年開始以來一直是 Tet Zoo 的支柱。在 Tet Zoo 中一直存在的許多神秘動物學主題的事物中,大腳怪(或 Sasquatch)一直是一個常駐的存在(在比喻意義上)。

而且,回到 2006 年,我不(太)羞於承認,我當時非常認同最近彙編的證據,這些證據在當時看起來確實相當不錯……。在足跡鑄模上識別出的解剖學上一致的皮嵴,人形的“斯庫庫姆身體鑄模”,以及來自似乎瞭解他們在說什麼的人對帕特森-吉姆林影片的新正面評價……有人談論靈長類動物學領域的“靜悄悄的革命”,即合格的、瞭解猴子和猿類的人正在研究大腳怪的證據,並發現它令人信服。克里斯·墨菲 2004 年的書(我在《Fortean Times》上對這本書給予了積極評價)《遇見大腳怪》和 2003 年著名的/臭名昭著的電影《大腳怪:傳說與科學相遇》都宣傳了這一觀點。

將所有這些放在一起,結果就是我在 2006 年 Tet Zoo ver 1 上發表的文章“第 352 幀,以及所有的一切”(“第 352 幀”指的是帕特森-吉姆林影片的標誌性幀,其中拍攝物件在側面被很好地框住,手臂在半空中擺動,頭部面向觀看者)。支援大腳怪的人認為這是我公開支援大腳怪;結果是,我今天發現自己在一個網站上被列為“5 位相信大腳怪的科學家……某種程度上”之一。好吧,“某種程度上”是對的,因為我明確表示我不應該被貼上“信徒”的標籤。更重要的是,自 2006 年以來對皮嵴和斯庫庫姆鑄模所做的研究表明,它們不能用作支援大腳怪存在的證據,而對帕特森-吉姆林影片的新評論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其可信度(Conway et al. 2013, Loxton & Prothero 2013)。

我對大腳怪目前的看法——在幾篇 Tet Zoo ver 3 文章以及印刷品(Naish 2012, Conway et al. 2013)中闡述的——是它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動物學現象。沒有提出大腳怪可能真實存在的證據。2006 年的達倫並不是一個十足的白痴:相反,他被那些沒有經過充分或正確型別的審查的證據所打動。這裡有一個警示故事,我一直試圖牢記在心。

巨型猩猩。 2009 年,我讀了約翰·麥金農的著名著作《尋找紅毛猿》(MacKinnon 1974)。書中,麥金農敘述了他觀察到一隻巨大的、近乎黑色的雄性猩猩的場景,這隻猩猩被看到沿著森林小路朝麥金農的方向走來。熟悉關於猩猩驚人的雙足行走能力的研究,瞭解了真正巨大的化石猩猩的存在,以及描述了驚人的大型現代猩猩標本的有趣歷史記載(由 Arment 2004 敘述),我匆忙得出結論,並將麥金農的軼事解釋為為巨型、陸生、雙足行走的猩猩的存在提供了權威支援。如果您想知道,我們這裡談論的是站立高度約為 1.7 至 1.9 米的動物。

我得出這些結論並不是因為我“希望”巨型、雙足行走的猩猩存在(或者是因為我受到亞洲多毛神秘人形生物的故事的偏見或影響)。相反,我認為這是一個表面上一切似乎都彙集在一起,我變得太興奮的案例之一。麥金農是否看到了一隻巨型、雙足行走的猩猩?不是:他從未說過任何關於雙足行走的事情,因此應該假定為四足行走(感謝鮑勃·奧爾德森指出了這一點)。而且,是否有證據表明首先存在真正巨大的現代猩猩?再次,沒有。林子琛好心地指出,Arment (2004) 描述的據稱是巨型猩猩的標本已經被重新測量,結果表明它們相當普通。

無論我對麥金農的故事有什麼離奇的看法,它仍然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嘿,活到老,學到老。

家犬的爭議起源。 任何瞭解動物的人都熟悉這樣的觀點,即家犬 Canis familiaris 是狼 C. lupus 的一個亞種……或者,一系列混亂的馴化、雜交的狼種群,可能代表了幾種不同的馴化事件……無論如何。已經發表了大量支援這種模型的工作。但是——令人震驚的是——還有其他模型存在。

一個長期存在且從未真正消失的想法是,C. familiaris 不是狼進化枝的一部分,家犬相反代表了一種野生、郊狼大小的犬科動物的直接後裔,這種犬科動物自從與共同祖先分化出來後就一直作為一個獨特的種群存在,而共同祖先也產生了其他 犬屬 物種(例如,Manwell & Baker 1983)。該模型指出了“狗是狼”假設的弱點,引起了人們對澳洲野狗、新幾內亞唱歌犬和熱帶亞洲的流浪狗之間存在的表面相似性的關注,並認為狗或多或少是透過移居到人類住區的邊緣而“自我馴化”的。[下方的新幾內亞唱歌犬照片由 Patti McNeal 拍攝。]

在閱讀了 Janice Koler-Matznick 關於該主題的幾篇文章(Koler-Matznick et al. 2001, Koler-Matznick 2002)後,我真的對此產生了興趣,並在 Tet Zoo ver 1 上寫了一篇相當強烈的“狗不是狼”的文章。有些人對我說的話不滿意,他們告訴我了。而且,是的,他們包括了犬類和狼類研究領域的一些大人物。

要充分討論這個問題,並駁斥我在 2006 年文章中所說的一切,需要一篇很長的文章,而今天不會發生這種情況。我現在要說的是,“狗不是狼”模型在目前對狗、狼和其他犬科動物進行的大量分子工作(例如,Savolainen et al. 2002, Lindblad-Toh et al. 2005, Pang et al. 2009, vonHoldt et al. 2010, Larson et al. 2012, Freedman et al. 2014)看來是不可行的。說真的,它已經死了:狗確實深深地巢狀在狼群中,並且狗以家貓可能的方式“自我馴化”的想法並不能解釋我們物種和 C. familiaris 之間存在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緊密共同進化關係。

獒貓和兔頭貓。 多年來,我發現自己支援的另一個非標準觀點是,英國鄉村地區存在自由生活的非本土貓科動物物種;所謂的“外星大型貓科動物”。眾所周知,人們聲稱看到猞猁、叢林貓甚至豹子和美洲獅在英國的野外奔跑。“主流”權威觀點認為,這一切都是一廂情願和誤解的結果。

雖然已經犯了很多錯誤,但我不能放棄這個想法:我自己沒有見過“英國大型貓科動物”,但我見過歸因於這些動物的糞便、足跡、骨頭上的咬痕以及毛髮和鬍鬚。除非涉及到更大的貓科動物物種,否則牲畜骨骼上留下的牙齒痕跡很難解釋(Coard 2007),來自一個動物標本的證據表明,非本土貓科動物早在 1900 年代初期就曾在英國野外出現過(Blake et al. 2013),並且從英國鄉村地區回收的貓科動物毛髮的形態學和分子分析都與豹子相匹配。一項對在英格蘭收集的毛髮進行的大型形態學研究表明,許多毛髮是歐亞猞猁、美洲獅和豹子的毛髮。唉,這裡提到的一些工作尚未發表*。因為似乎沒有人做這件事,所以我幾年前曾努力發表這些現場資料,但我不得不放棄,因為我實在無法抽出時間承擔更多的任務。

* 雖然瑞克·明特在 2011 年關於該主題的書(Minter 2011)中至少提到了其中的大部分內容。

無論如何……在“英國大型貓科動物”現象的邊緣,有一些非凡的想法,我過去對這些想法過於仁慈。在 1980 年代,作家兼研究員黛·弗朗西斯認為,“英國大型貓科動物”不是各種非本土逃逸者和非法引進者的雜亂組合,而是被忽視的本土物種的成員。在 2007 年的一次會議上,我建議將這種假想的動物命名為獒貓,因為它的外表據說是獒犬臉。而且,在 2007 年,我對獒貓假設感到有些仁慈,因為兩具奇怪的屍體影像——一具是來自英格蘭南部威爾特郡的被車撞死的動物(參見 Minter 2011 的第 121 頁),另一具是在蘇格蘭發現的屍體——似乎都描繪了奇特的短臉大型貓科動物,它們與我們所知的任何事物都不符。我在 2007 年的一篇 Tet Zoo 文章中沉思,它們是否表明獒貓假說畢竟有些道理?好吧,沒有。來自威爾特郡的那具屍體可能根本不是貓(它似乎是一條狗),而蘇格蘭的那具屍體幾乎肯定只是一隻死去的家貓。

然後是所謂的兔頭貓,一種據稱是“新的”小型貓,也是弗朗西斯在她的各種著作中描述的。兔頭貓是黑色的、羅馬鼻的貓科動物,從在英國發現的各種屍體中得知,據說相對於蘇格蘭野貓、家貓和凱拉斯貓,它們具有許多顱骨和牙齒方面的特殊性。而且,是的,最受歡迎的俗名太愚蠢了,會招致嘲笑,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推動使用新名字(“羅馬鼻貓”是我最喜歡的替代方案)。[相鄰藝術作品由 SkyJaguar 創作。]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從來沒有確信到足以為這種動物的存在提供響亮的認可,但我確實發現各種顱骨特徵“非常有趣”,並且我對這種聲稱的貓科動物形式的有效性說了讚揚的話。今天,我加入了那些認為這些貓並不特別的人的行列;它們是不太特別的雜交品種,並且它們據稱不尋常的顱骨和牙齒特徵都可以在 Felis catus 的個體發育和變異範圍內得到解釋。

我們現在必須在這裡結束了。有很多很多事情,我會說我多年來“犯了錯誤”,我完全計劃在未來的文章中談論更多這些錯誤。

有關此處涵蓋的一些主題的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Arment, C. 2004. 神秘動物學:科學與推測。Coachwhip Publications, Landisville, Pennsylvania.

Blake, M., Naish, D., Larson, G., King, C. L., Nowell, G., Sakamoto, M. & Barnett, R. 2013. 對“英國大型貓科動物”的多學科調查:一隻大約在 1903 年在英格蘭南部被殺的猞猁。歷史生物學 26, 441-448.

Coard, R. 2007. 確定代理:使用牙齒坑資料來確定在疑似大型貓科動物捕殺的案例中負責捕食的食肉動物。考古科學雜誌 34, 1677-1684.

Conway, J., Kosemen, C. M. & Naish, D. 2013. 神秘動物學第一卷。Irregular Books.

Freedman, A. H., Gronau, I., Schweizer, R. M., Ortega-Del Vecchyo, D., Han E., Silva, P. M., Galaverni, M., Fan, Z., Marx, P., Lorente-Galdos, B., Beale, H., Ramirez, O., Homozdiari, F., Alkan,C., Vil?, C., Squire, K., Geffen, E., Kusak, J., Boyko, A. R., Parker, H. G., Lee, C., Tadigotla, V., Siepel, A., Bustamante, C. D., Harkins,T. T., Nelson, S. F., Ostrander, E. A., Marques-Bonet,T., Wayne, R. K. & Novembre, J. 2014. 基因組測序突出了狗的動態早期歷史。PLoS 遺傳學 10 (1): e1004016.

Koler-Matznick, J. 2002. 重新審視狗的起源。人畜學雜誌 15, 98-118.

- ., Brisbin, I. L. & McIntyre, J. K. 2001. 新幾內亞唱歌犬:一種活著的原始狗。在 Crockford, S. J. (ed). 時間長河中的狗:考古學視角。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889. Archaeopress (Oxford), pp. 239-247.

Larson, G., Karlsson, E. K., Perri, A., Webster, M. T., Ho, S. Y. W., Peters, J., Stahl , P. W., Piper, P. J., Lingaas, F., Fredholm, M., Comstock, K. E., Modiano, J. F., Schelling, C., Agoulnik, A. I., Leegwater, P. A., Dobney, K., Vigne, J.-D., Vil?, C., Andersson, L. & Lindblad-Toh, K. 2012. 透過整合遺傳學、考古學和生物地理學來重新思考狗的馴化。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109, 8878-8883.

Lindblad-Toh, K., Wade, C. M., Mikkelsen, T. S., Karlsson, E. K., Jaffe, D. B., Kamal, M, Clamp, M., Chang, J. L., Kulbokas, E. J., Zody, M. C., Mauceli, E., Xie, X., Breen, M., Wayne, R. K., Ostrander, E. A., Ponting, C. P., Galibert, F., Smith, D. R., deJong, P. J., Kirkness, E., Alvarez, P., Biagi, T., Brockman, W., Butler, J., Chin, J.-W., Cook, A., Cuff, J., Daly, M. J., Decaprio, D., Gnerre, S., Grabherr, M., Kellis, M., Kleber, M., Bardeleben, C., Goodstadt, L., Heger, A., Hitte, C., Kim, L., Koepfli, K.-P., Parker, H. G., Pollinger, J. P., Searle, S. M. J., Sutter, N. B., Thomas, R., Webber, C., Broad Institute Genome Sequencing Platform, Baldwin, J., Abebe, A., Abouelleil, A., Aftuck, L., Ait-Zahra, M., Aldredge, T., Allen, N., An, P., Anderson, S., Antoine, C., Arachchi, H., Aslam, A., Ayotte, L., Bachantsang, P., Barry, A., Bayul, T., Benamara, M., Berlin, A., Bessette, D., Blitshteyn, B., Bloom, T., Blye, J., Boguslavskiy, L., Bonnet, C., Boukhgalter, B., Brown, A., Cahill, P., Calixte, N., Camarata, J., Cheshatsang, Y., Chu, J., Citroen, M., Collymore, A., Cooke, P., Dawoe, T., Daza, R., Decktor, K., Degray, S., Dhargay, N., Dooley, K., Dooley, K., Dorje, P., Dorjee, K., Dorris, L., Duffey, N., Dupes, A., Egbiremolen, O., Elong, R., Falk, J., Farina, A., Faro, S., Ferguson, D., Ferreira, P., Fisher, S., Fitzgerald, M., Foley, K., Foley, C., Franke, A., Friedrich, D., Gage, D., Garber, M., Gearin, G., Giannoukos, G., Goode, T., Goyette, A., Graham, J., Grandbois, E., Gyaltsen, K., Hafez, N., Hagopian, D., Hagos, B., Hall, J., Healy, C., Hegarty, R., Honan, T., Horn, A., Houde, N., Hughes. L., Hunnicutt, L., Husby. M., Jester, B., Jones, C., Kamat, A., Kanga, B., Kells, C., Khazanovich, D., Kieu, A. C., Kisner, P., Kumar, M., Lance, K., Landers, T., Lara, M., Lee, W., Leger, J.-P., Lennon, N., Leuper, L., Levine, S., Liu, J., Liu, X., Lokyitsang, Y., Lokyitsang, T., Lui, A., Macdonald, J., Major, J., Marabella, R., Maru, K., Matthews, C., McDonough, S., Mehta, T., Meldrim, J., Melnikov, A., Meneus, L., Mihalev, A., Mihova, T., Miller, K., Mittelman, R., Mlenga, V., Mulrain, L., Munson, G., Navidi, A., Naylor, J., Nguyen, T., Nguyen, N., Nguyen, C., Nguyen, T., Nicol, R., Norbu, N., Norbu, C., Novod, N., Nyima, T., Olandt, P., O’neill, B., O’neill, K., Osman, S., Oyono, L., Patti, C., Perrin, C., Phunkhang, P., Pierre, F., Priest, M., Rachupka, A., Raghuraman, S., Rameau. R., Ray, V., Raymond, C., Rege, F., Rise, C., Rogers, J., Rogov, P., Sahalie, J., Settipalli, S., Sharpe, T., Shea, T., Sheehan, M., Sherpa, N., Shi, J., Shih, D., Sloan, J., Smith, C., Sparrow, T., Stalker, J., Stange-Thomann, N., Stavropoulos, S., Stone, C., Stone, S., Sykes, S., Tchuinga, P., Tenzing, P., Tesfaye, S., Thoulutsang, D., Thoulutsang, Y., Topham, K., Topping, I., Tsamla, T., Vassiliev, H., Venkataraman, V., Vo, A., Wangchuk, T., Wangdi, T., Weiand, M., Wilkinson, J., Wilson, A., Yadav, S., Yang, S., Yang, X., Young, G., Yu, Q., Zainoun, J., Zembek. L., Zimmer, A. & Lander, E. S. 2005. 家犬的基因組序列、比較分析和單倍型結構。自然 438, 803-819.

Loxton, D. & Prothero, D. R. 2013. 可憎的科學!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Manwell, C. & Baker, C. M. A. 1983. 狗的起源:來自狼還是野生 Canis familiaris科學與技術推測 6, 213-224.

MacKinnon, J. 1974. 尋找紅毛猿。Collins, London.

Minter, R. 2011. 大型貓科動物:面對英國的野生捕食者。Whittles Publishing Ltd , Dunbeath, Caithness.

Murphy, C. L. 2004. 遇見大腳怪。Hancock House, Blaine, WA.

Naish, D. 2012. 我們應該放棄尋找大腳怪嗎?BBC Focus 2012 年 3 月, 27.

Pang, J. F., Kluetsch, C., Zou, X. J., Zhang, A. B., Luo, L. Y., Angleby, H., Ardalan, A., Ekstr?m, C., Sk?llermo, A., Lundeberg, J., Matsumura, S., Leitner, T., Zhang, Y.-P. & Savolainen, P. 2009. mtDNA 資料表明,長江以南的狗起源於單一來源,不到 16,300 年前,來自眾多狼。分子生物學與進化 26, 2849-2864.

Savolainen, P., Zhang, Y. P., Luo, J., Lundeberg, J. & Leitner, T 2002. 家犬東亞起源的遺傳證據。科學 298, 1610-1613.

vonHoldt, B. M., Pollinger, J. P., Lohmueller, K. E., Han, E. J., Parker, H. G., Quignon, P., Degenhardt, J. D., Boyko, A. R., Earl, D. A., Auton, A., Reynolds, A., Bryc, K., Brisbin, A., Knowles, J. C., Mosher, D. S., Spady, T. C., Elkahloun, A. Geffen, E., Pilot, M., Jedrzejewski, W. Greco, C., Randi, E., Bannasch, D. Wilton, A., Shearman, J. Musiani, M. Cargill, M. Jones, P. G., Qian, Z., Huang, W., Ding, Z.-L., Zhang, Y.-p., Bustamante, C. D., Ostrander, E. A., Novembre, J. & Wayne, R. K. 2010. 全基因組 SNP 和單倍型分析揭示了狗馴化的豐富歷史。自然 464, 898-9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