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 猛禽 猛禽,第一部分

快速瀏覽一下猛禽的歷史和多樣性...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猛禽——又稱掠食性鳥類——是鳥類中最引人注目、最具魅力和令人驚歎的物種之一。我們談論的是一個鉤嘴掠食者群體,其中有從昆蟲和魚類到大型陸生哺乳動物和快速飛行的鳥類等各種獵物的物種,它們已經適應了高山、茂密的熱帶森林、海洋邊緣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任何地方的生活,並且有時具備驚人的力量,尤其是在喙和巨大的爪子中。

你可能在 TetZooniverse 上長期看到的影像,都基於現實。鷹 vs 巨型鴕鳥,鷹 vs 家牛,鷹 vs 人科動物……圖片來源:達倫·奈什

在這裡,我特指鷹形目:新大陸兀鷲、蛇鷲、鶚、舊大陸兀鷲、鷂、鵟、鷹。隼屬於這個群體,而是與鸚鵡和雀形目親緣關係密切,因此放棄了將整個群體稱為隼形目的做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你謙卑的作者和一隻經過訓練的哈里斯鷹Parabuteo unicinctus…或稱哈里斯鷹。圖片來源:達倫·奈什

是的,我打算在這篇文章中儘可能多地使用“猛禽”這個詞,因為我想提醒你,“猛禽”這個詞已經被用來指代一組叫做猛禽的鳥類。我覺得有些人現在把這個詞和恐爪龍聯絡起來,這既令人惱火又非常不方便。無論如何……這裡快速瀏覽一下猛禽的多樣性、歷史和系統發育。我一直在思考它們,因為我一直在編寫我正在編纂的巨型教科書的龐大猛禽部分(請點選這裡)。有幾本特別好的書介紹了猛禽,我最喜歡的一些包括1990年 Merehurst 出版的《猛禽》 (Newton 1990),以及萊斯利·布朗的《猛禽》 (Brown 1976a)《世界鷹類》(Brown 1976b)。不用說,《世界鳥類手冊》第二卷對專家也很有用。

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新大陸兀鷲確實與其他鷹形目親緣關係密切:它們採用相同的排便姿勢。左圖:幼年安第斯神鷹Vultur gryphus。右圖: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圖片來源:達倫·奈什

禿鷹和其他新大陸兀鷲。我們從新大陸兀鷲開始,這一類群今天在美洲是獨有的,但其化石記錄涉及歐洲。這個群體最常被稱為美洲鷲科,但這裡也會用到兀鷲科這個名稱,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至少對我來說)哪個是“正確”的;兩者都在使用中。現存物種只有七種:兩種禿鷹、一些中型物種,以及帝王兀鷲Sarcoramphus papa,該物種具有與禿鷹相似的特徵,並且似乎比小型物種更接近禿鷹。如果最近的一些分子結果證明是正確的(Johnson,2016),它實際上可能是一種禿鷹。

帝王兀鷲Sarcoramphus papa——或許可以更好地稱之為帝王禿鷹——是一種非常華麗、圖案大膽的新大陸兀鷲。圖片來源:達倫·奈什

正如我之前多次在 Tet Zoo 上所說的那樣,新大陸兀鷲與鸛類親緣關係密切的觀點——即使在今天——也經常被提及,就好像這是一個前沿且前衛的觀點,可以證明提到它的人是多麼的與時俱進。確實,在 20 世紀 60 年代和 90 年代初的幾項研究確實支援這種親緣關係(導致 20 世紀後期的各種書籍和文章將新大陸兀鷲歸類為鸛形目*的一部分),但今天絕對不支援這種觀點。新大陸兀鷲確實與鷹、鷹和其他物種是近親,而鸛是水鳥類群的一部分,位於樹狀圖中的完全不同的部分(例如,Hackett,2008,Prum,2015)。

* 雖然這個問題因為 Sibley 和 Ahlquist (1990) 承認了一個巨大的、包含非常多的鸛形目版本而變得更加複雜,該版本包含了許多以前從未包含在該組中的新鳥類群。

將兩個或多個物種的新大陸兀鷲放在一起並不難,因為它們通常會被同樣的屍體吸引。但這些鳥是圈養的(英國切斯特動物園)。左圖:黑兀鷲Coragyps atratus。右圖:安第斯神鷹。圖片來源:達倫·奈什

新大陸兀鷲以其出色的嗅覺、食腐肉的特殊性、帝王兀鷲和安第斯神鷹Vultur gryphus等物種的華麗展示特徵以及禿鷹的巨大體型(一隻非常大的安第斯神鷹翼展可達 3.2 米,體重達 15 公斤)而聞名。它們擁有豐富的化石記錄,揭示了比今天更豐富的前期多樣性和更復雜的種群結構。

阿爾賓 1734 年繪製的“Warwovwen 或印度兀鷲”插圖,幾乎可以肯定與巴特拉姆的彩繪兀鷲相同。圖片來源:Snyder & Fry 2013b

彩繪兀鷲。一個令人好奇的問題涉及到帝王兀鷲的一種白尾親戚的所謂存在:彩繪兀鷲S. sacra,據推測是威廉·巴特拉姆於 1791 年在佛羅里達州觀察到的。關於這種鳥的觀點從完全接受在美國南部存在一種獨特的Sarcoramphus兀鷲,到更流行的觀點,認為它是虛構的,基於對解剖特徵的不準確或混淆的報告,或者不止一個物種的猛禽的混雜組合(Harper 1936)。最近,Snyder & Fry (2013a, b) 認為這種鳥——在埃利亞澤·阿爾賓於 1734 年對從新大陸進口到英格蘭的“Warwovwen 或印度兀鷲”進行觀察後,獨立描述和繪製——很可能是一個有效的實體……這不是我所期望的結果!

在洛杉磯佩奇博物館展出的Teratornis merriami骨架。這個骨架在玻璃後面,很難拍照。圖片來源:伊甸、珍妮和吉姆Flickr (CC BY 2.0)

巨鷲呢?關於已滅絕的猛禽……巨鷲(正確地說是巨鷲科)怎麼樣,這個著名的群體經常被描繪成“巨型兀鷲”或“巨型禿鷹”?關於這個驚人的群體,有很多可以說,我只是不想在這裡分享我正在放入教科書中的所有內容。但是……最大的巨鷲(來自阿根廷上新世的Argentavis)翼展為 6-8 米,體重在 65 到 120 公斤之間。是的,它幾乎肯定可以飛行,它可能依賴於當地的大氣條件,並且無法在惡劣或不理想的條件下升空。

骨盆、後肢和頭骨的特徵表明,巨鷲擅長在地面上行走,能夠捕食相當大的動物(儘管它們肯定不會像鷹那樣捕殺東西),但它們也是熱力翱翔者,以大型動物的腐肉為食,並且可能利用它們的大小和力量來接管掠食性哺乳動物的獵物。

Teratornis的重建,為《大書》製作,該書在各種蒙太奇和進化枝圖中都有它的身影。骨盆的特徵(頂部右側顯示的是Teratornis的,來自Campbell & Tonni (1983))和長而堅固的頭骨(底部左側顯示的是Argentavis的,來自Campbell & Tonni (1980))表明,巨鷲是優秀的步行者,除了腐肉外,還能夠對付相當大的獵物。圖片來源:達倫·奈什

巨鷲主要與更新世的化石記錄有關,但來自巴西的Taubatornis將其記錄追溯到上漸新世或下中新世。對它們的系統發育的研究很少,但根據跗骨和骨骼的其他部分來看,它們很可能與新大陸兀鷲親緣關係密切。只能這樣了:正如我上面所說,關於這些鳥有很多可以說的,而且我在教科書中關於它們的章節相當長。

而且,的確,關於猛禽總體而言,還有很多可以說。下一個:更多的猛禽!有關之前關於猛禽的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Brown, L. 1976a. 猛禽。裡德國際圖書,倫敦。

Brown, L. 1976b. 世界鷹類。大衛和查爾斯,牛頓艾伯特。

Campbell, K. E. & Tonni, E. P. 1980. 來自阿根廷瓦凱里安的巨鷲新屬(鳥綱:巨鷲科)。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貢獻330, 59-68。

Campbell, K. E. & Tonni, E. P. 1983. 巨鷲的大小和運動方式(鳥綱:巨鷲科)。《魚鷹》100, 390-403。

Hackett, S. J., Kimball, R. T., Reddy, S., Bowie, R. C. K., Braun, E. L., Braun, M. J., Cjojnowski, J. L., Cox, W. A., Han, K.-L., Harshman, J., Huddleston, C. J., Marks, B., Miglia, K. J., Moore, W. S., Sheldon, F. H., Steadman, D. W., Witt, C. C. & Yuri, T. 2008。一項關於鳥類的系統發育基因組研究揭示了它們的進化歷史。《科學》320, 1763-1768。

Harper, F. 1936. 威廉·巴特拉姆的Vultur sacra《魚鷹》53, 381-392。

Johnson, J. A., Brown, J. W., Fuchs, J. & Mindell, D. P. 2016. 新大陸兀鷲(鳥綱:美洲鷲科)的多基因座系統發育推斷。《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105, 193-199。

牛頓,I. 1990. 《猛禽》。梅雷赫斯特出版社,倫敦。

普魯姆,R. O.,伯夫,J. S.,多恩堡,A.,菲爾德,D. J.,湯森,J. P.,莫里亞蒂·萊蒙,E. 和 萊蒙,A. R. 2015. 使用靶向下一代DNA測序的鳥類(Aves)綜合系統發育研究。《自然》526,569-573。

西布利,C. G. 和 奧爾奎斯特,J. A. 1990.《鳥類系統發育和分類》。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

斯奈德,N. F. R. 和 弗萊,J. T. 2013a. 巴特拉姆彩繪禿鷲(鳥綱:美洲鷲科)的有效性。《動物分類學》3613,61-82。

斯奈德,N. F. R. 和 弗萊,J. T. 2013b. 巴特拉姆彩繪禿鷲:一種值得認可的鳥類。《卡西尼亞》74-75,18-37。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