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本來打算釋出更多關於鴕鳥類的內容——唉,我只是沒有時間完成下一篇文章。受到我的朋友和老鄉布萊恩·斯威特克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的啟發,我認為是時候重新發表這篇2010年的文章了。請享用。
叉角羚或叉角羚羊*,學名Antilocapra americana,是一種引人注目的獨特偶蹄目動物,北美洲西部特有。歷史上,它的分佈範圍從北部的馬尼托巴省南部和華盛頓州到南部的墨西哥北部,以及東部的艾奧瓦州西部。1850年,叉角羚的數量在4000萬到5000萬之間;過度捕獵使這一數字在1920年減少到13000只。隨後的保護工作取得了一些恢復,目前叉角羚的數量在50萬到100萬之間。
* 也被稱為卡布裡特羚羊、叉角雄羚、速山羊(我最喜歡的)或簡稱羚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叉角羚的總長度可達1.5米左右,肩高約1米,是一種生活在平原、灌木草原和沙漠中的善於奔跑的食草動物。它以驚人的奔跑速度而聞名。大多數資料來源(例如,Nowak 1999,Kitchen & Maher 2001)指出,它的時速被記錄為86公里/小時(55英里/小時):一些資料給出的最高速度為100公里/小時(62英里/小時),甚至有人聲稱達到113公里/小時(70英里/小時)。令人驚訝的是,它可以10分鐘跑完11公里,平均速度為65公里/小時(40英里/小時)(Lindstedt等,1991)。獵豹Acinonyx jubatus的最高速度被認為是96-101公里/小時(60-63英里/小時),儘管很容易找到114-120公里/小時(70-75英里/小時)的說法。雖然聲稱叉角羚的最高奔跑速度可能過高,但毫無疑問,這些動物具有驚人的耐力:它們的平均速度超過了包括獵豹在內的任何其他陸地動物。
叉角羚在全速奔跑時,可以離地高達8米的距離,並且它的蹄子用軟骨進行了厚厚的緩衝。叉角羚為什麼如此之快,而現代美洲的捕食者卻沒有如此之快,這個問題經常被提出,而最受歡迎的答案是可以預測的。
叉角羚是一種解剖學上的怪胎,是那些有時被描述為“委員會設計”的動物之一(駱駝和鐮刀龍是其中的其他例子)。正如下面不言自明的卡通所示,有人說它的腳(是完全的雙趾,沒有副蹄)讓人想起長頸鹿的腳,它臀部上的豎立的毛髮斑塊類似於羚羊屬(跳羚),等等。
叉角羚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存在成對的、眶上位置的前額角,這些角永不脫落。雖然骨質核心沒有分叉,但它的角蛋白覆蓋層是分叉的(在雄性中)並且每年脫落。
在雄性(如圖所示)中,角比耳朵長,並且有明顯的前叉。雌性的角通常比耳朵短,並且通常是簡單的尖刺,沒有叉。然而,像往常一樣,對於有角哺乳動物來說,已經報道了很多變異。已經記錄到角特別大的雌性和完全沒有角的雌性。雄性也不同於雌性,它們在面部和頸部有黑色斑塊,並且奔跑時鼻子朝下(而不是頭部縱軸與地平線平行地奔跑:瞭解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性別二態性會很有趣)。還有很多其他奇怪的事情值得評論:子宮內同胞相殘、驚嚇性換毛、它們不願跳過障礙物以及它們對陌生物體的吸引力。
已經命名了五個亞種:大型、分佈廣泛的“典型”亞種A. a. americana,極度瀕危的下加利福尼亞亞種A. a. peninsularis(存活數量少於200只),瀕危的索諾拉亞種A. a. sonoriensis,分佈於墨西哥西北部和亞利桑那州南部,墨西哥亞種A. a. mexicana,分佈於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以及俄勒岡亞種A. a. oregona,分佈於俄勒岡州。其中一些亞種的有效性受到質疑,但有些亞種——例如A. a. sonoriensis——經受住了審查(Paradiso & Nowak 1971)。
像往常一樣,人類的引進和遷移已經擾亂了這些亞種的原始分佈。例如,在1936年至1957年間,成千上萬的叉角羚被移植到新墨西哥州,這意味著那裡任何原始的亞種邊界都變得模糊不清(O’Gara 1978)。人們還將叉角羚(可能屬於A. a. oregona)從俄勒岡州移至華盛頓州,並且來自亞利桑那州南部(瀕危亞種A. a. sonoriensis分佈在那裡)的動物數量已透過從亞利桑那州北部引進而得到增加。出於某種愚蠢的原因,1959年將40只蒙大拿州的叉角羚引入夏威夷群島的拉奈島(這裡有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它以該獸群的最後成員在1970年代中期滅絕而告終)。
鮮為人知的是,格雷(1856年)為一對德比伯爵展示給他的角(見上圖)提出了第二個叉角羚物種——A. anteflexa(它們的出處不明)。這些角特別長,並且每個角的頂端都強烈向前彎曲。然而,這種型別的角似乎在正常的A. americana種群中作為異常現象出現:在下面顯示的圈養個體中也看到了非常相似的角(來自洛杉磯動物園;克里斯·瓦萊攝)。
正如經常發生的情況一樣,現存的叉角羚僅僅是一個更加多樣化群體的倖存殘餘,與叉角羚屬相比,一些滅絕的叉角羚是壯觀且非常不尋常的(儘管……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其他一些也很無聊和平庸)。
有關四足動物園中更多關於反芻亞目偶蹄目動物的資訊,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格雷,J.E. 1856年。關於利物浦德比博物館收藏中一種未記錄的叉角羚(Antilocapra)的角的說明。《自然歷史年鑑與雜誌》17(第二輯),424-426頁。
基欽,D. & 馬赫,C.R. 2001年。叉角羚。載於麥克唐納,D.(編)《新哺乳動物百科全書》。牛津大學出版社,528-529頁。
林德斯泰特,S.L.,霍坎森,J.F.,威爾斯,D.J.,斯溫,S.D.,霍佩勒,H. & 納瓦羅,V. 1991年。叉角羚的奔跑能量學。《自然》353,748-750頁。
諾瓦克,R.M. 1999年。《沃克世界哺乳動物》,第六版,第二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巴爾的摩和倫敦)。
奧加拉,B.W. 1978年。《Antilocapra americana》。《哺乳動物物種》90,1-7頁。
帕拉迪索,J.L. & 諾瓦克,R.M. 1971年。索諾拉叉角羚的分類地位。《哺乳動物學雜誌》52,855-8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