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Tet Zoo 上的靈長類動物從來都不夠多。 這並不是因為我對靈長類動物不感興趣,也不是因為我不考慮靈長類動物,或者不經常看靈長類動物……事實上,我可能比其他任何動物群體都更經常地思考和觀察靈長類動物……這僅僅是因為——就像許多四足動物群體一樣——我一直沒有時間來公正地對待它們。 我最近去了英國肯特郡的豪letts野生動物園,在那裡我觀察並拍攝了一些我以前不常或根本沒見過的靈長類動物。 我們現在有一個很好的理由來簡要地談論一些精選的靈長類動物。 讓我們看看結果如何。
在我最近去豪letts之前,我從未見過獅尾獼猴或豚尾猴Macaca silenus。 獅尾獼猴是印度西高止山脈特有的動物,身體呈黑色,有銀色的鬃毛和簇狀的尾尖……你可能會認為鬃毛才是主要的興趣特徵,而不是尾巴,但,隨便吧。 它比其他獼猴更喜歡樹棲生活,是一種雜食性草食動物/雜食動物,以各種植物為食,偶爾也吃鳥類及其卵。
獼猴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猴子群體,人們曾多次努力確定它們的系統發育和進化歷史。 獅尾獼猴似乎與南方豚尾獼猴M. nemestrina特別接近,兩者都屬於完全東亞的群體,該群體還包括蘇拉威西鳳頭獼猴C. nigra(Morales & Melnick 1998, Li et al. 2009)。 獅尾獼猴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靈長類動物之一,目前世界種群數量不足 3500 只。 農業的蔓延以及水壩、水庫和道路在其分佈範圍內的建設導致它們日益分裂成更小、更分散的種群。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現在不會談論蘇拉威西鳳頭獼猴(或蘇拉威西黑獼猴,或蘇拉威西鳳頭獼猴),因為關於它們有很多話要說。
這是一隻東非黑白疣猴或披肩疣猴Colobus guereza,是大約五種Colobus物種中最著名的,有時統稱為雜色或黑白疣猴。 關於該群體的分類學和系統發育有幾種不同的觀點(例如,Groves 2007)。 除了全黑的黑疣猴C. satanas外,所有疣猴都是黑色和白色,通常在肩部、側腹和尾部有長長的白色流蘇,面部和大腿上有白色區域。 整個輻射僅限於非洲,主要限於非洲中部的熱帶和亞熱帶森林。 與其他疣猴亞科動物一樣,雜色疣猴具有多腔胃,是棲息在森林中的草食動物,主要以樹葉為食,但也吃水果、花朵、種子和芽。“colobus”這個名字來自法語“colobe”或希臘語“kolobos”(任你選擇),意思是“殘缺”,這個想法的靈感來自於拇指退化成一個小結節。 拇指被高估了:長臂猿和蜘蛛猴也失去了或退化了拇指。
黑白疣猴的鼻子很奇特,軟組織形成細長的、幾乎像人類一樣的長鼻,接近上唇(咳嗽咳嗽,新增關於人類型別鼻子和 AAH 咳嗽咳嗽的適當評論)。 它們很大,總長度約 1 米,雄性超過 20 公斤。 像許多猴子一樣,它們是華麗、炫耀的動物。 它們生活在由大型、高聲的雄性主導的小型社會群體中,這些雄性透過響亮的夜間和黎明咆哮合唱來宣傳它們的存在。 它們受到棲息地喪失和為獲取皮毛和肉類而進行的狩獵的威脅。
這些[上圖]是雌性獅尾狒Theropithecus gelada與其他群體成員發生攻擊性遭遇,因此它們的外觀很奇怪:它們正在進行這種物種特有的“翻唇”行為。 雄性獅尾狒是華麗的猴子,有長長的、飄逸的鬃毛和長長的、簇狀的尾巴。 該物種是衣索比亞中部高原特有的。
獅尾狒是最引人注目的猴子之一,它們高度適應陸地放牧。 與狒狒- mangabeys、狒狒和 Kipunji Rungwecebus kipunji(Davenport et al. 2006)密切相關,它們幾乎所有的解剖學特徵都以某種方式與它們的陸地性、放牧生活方式或“拖曳覓食”行為形式有關。 這些特徵尤其包括高冠牙齒、比例細長的 forearm 和拇指、更大的身體以及特別靈活的肘部和腕部[Jonathan Kingdon 曾提出,人類譜系在其進化過程中經歷了一個類似的所謂“蹲伏覓食”階段。 有趣,但未被廣泛接受]。 胸部彩色皮膚斑塊的存在(用於宣傳性狀態)也與拖曳覓食有關(Kingdon 1997),因為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坐在臀部上,這意味著臀部和生殖器不像大多數其他猴子那樣暴露在外。 事實上,臀部墊(或坐骨 callosities,無論你喜歡哪個)是黑色的,而不是紅色的。 關於獅尾狒經常被提及的一個事實是,現存物種是一個曾經更廣泛的群體中唯一倖存的成員,該群體包含幾個物種,其中一些物種比現存物種大得多。
像往常一樣,我還有很多話想說。 但我的時間到了。 這裡討論的所有靈長類動物都是舊大陸猴科Cercopithecidae的成員。
有關舊大陸猴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先前 Tet Zoo 文章,請檢視...
參考文獻 - -
Davenport, T. R. B., Stanley, W. T., Sargis, E. J., De Luca, D. W., Mpunga, N. E., Machaga, S. J. & Olson, L. E. 2006. 非洲猴子新屬,Rungwecebus:形態學、生態學和分子系統發育學。 Sciencexpress 10.1126/science.1125631
Groves, C. P. 2007. 非洲疣猴亞科的分類學多樣性。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85, 7-34.
Jablonski, N. G. 1993. Theropithecus: The Rise and Fall of a Primate Genu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Li, J., Han, K., Xing, J., Kim, H. S., Rogers, J., Ryder, O. A., Disotell, O. A., Yue, B. & Batzer, M. A. 2009. 基於 Alu 元素的獼猴(猴科:Macaca)的系統發育。 Gene 448, 242-249.
Kingdon, J. 1997. The Kingdon Field Guide to African Mammals.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Morales, J. C. & Melnick, D. J. 1998. 線粒體核糖體基因高解析度限制性位點圖譜揭示的獼猴(猴科:Macaca)的系統發育關係。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34,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