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恐龍的新書 3:巴克與雷的《恐龍大金書》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巴克(2013)的封面。

繼續我的關於最近出版的恐龍主題書籍系列文章(請參閱下面的連結瞭解其他文章),讓我們來看看羅伯特·巴克的《恐龍大金書》,該書於 2013 年出版(Bakker 2013)。《恐龍大金書》顯然旨在作為經典、有影響力和深受孩子們喜愛的書籍的現代修訂版:1960 年簡·W·沃森撰寫、魯道夫·F·扎林格插圖的原始《恐龍和其他史前爬行動物》Watson 1960)。

許多 30 多歲的人都深情地記得這本書。它曾經是,現在仍然是,一本令人賞心悅目的書,並且是許多人對恐龍的權威性科普讀物。沃森的文字——儘管在許多方面顯然已經過時——但生動活潑、積極有趣,並且令人驚訝地很好地傳達了中生代恐龍及其同時代生物在漫長的時間跨度內進化,並居住在不同的地區和時間段這一事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左圖為沃森 1960 年原版封面,魯道夫·扎林格繪圖。右圖:雙頁白堊紀場景的片段,包含在此處不是因為復古恐龍,而是因為扎林格令人驚歎和美妙的植物群。扎林格的許多恐龍都基於傑出的茲德涅克·布里安的作品。

扎林格的藝術作品很精彩。我喜歡看這些圖片,我最喜歡的是廣泛植物群的細節、看似準確*的外觀,以及動物所處的景觀和環境。幾乎每個場景都是一場充滿視覺盛宴,擁有廣闊的視野、遙遠的地平線、前景和背景。他的許多影像都非常經典且製作精良,以至於它們催生了各種古生物藝術模因,這些模因是古生物藝術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植物群並非完全準確。扎林格經常將他的恐龍與蘇鐵、棕櫚樹和其他熱帶植物並置,但這些植物實際上與相關場景完全不符。

扎林格 1960 年的藝術作品真的很棒——我包括了這張他的霸王龍的圖片,這樣你就可以欣賞背景中的火山和植物群……它們不是很棒嗎?

今天,沃森的原作是一部老作品,將其交給現代兒童會產生誤導。那麼,有人建立一個全新的、更新的版本,配上全新的插圖和文字怎麼樣?在巴克-雷版本出版之前的幾年,我就知道這個計劃,並且一直認為該計劃旨在有效地重製或重啟沃森-扎林格版本,其版面構圖和主題與 1960 年的原作相匹配。但是,不,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只有封面是對原作的直接視覺致敬,我承認我有點失望。

不僅僅是恐龍、恐龍、恐龍。路易斯·雷的這張石炭紀場景描繪了背景中一隻具有威脅性的炭蜥、一隻守護巢穴的早期爬行動物,以及一隻巨脈蜻蜓(那些“巨型蜻蜓”的更佳名稱)。等等——那隻巨脈蜻蜓不是玩具蜻蜓的合成影像嗎?嗯……圖片 (c) 路易斯·雷,來自路易斯的部落格

巴克的書分為 13 個部分,最短的只有一兩頁長,最長的跨越八頁。我們被帶入了一場進化史之旅,從泥盆紀開始。事實上,前幾頁涵蓋了魚類、羊膜動物(“古代兩棲動物”型別的四足動物)、合弓綱動物、雙孔亞綱動物的興起以及三疊紀鱷魚類主龍的多樣化。

巴克的文字出奇地好。它生動活潑、簡潔明快、流暢,並且他擅長用簡單且引人入勝的方式解釋複雜的想法或概念。例如,將合弓綱動物描述為“單孔動物”,將雙孔亞綱動物描述為“雙孔動物”,將主龍描述為“三孔動物”,實際上非常聰明。這些描述符指的是它們頭骨中主要孔洞的數量,以免您認為它們可能與其他事物有關……

我還認為巴克應該因其經常以非常“公正”的方式描述歷史事件而受到讚揚。他指出了不同專家獨立得出相同結論或想法的情況,並提到了希區柯克、科普、赫胥黎和奧斯特羅姆。瑪麗·安寧是幾頁的焦點。

你們中的一些人可能在之前的一兩次場合接觸過巴克的想法。

當然,巴克也擅長將個人觀點融入他的科普文字中,這些個人觀點對他的許多同事來說似乎過於推測性,或者沒有得到特別好的支援。《大金書》中就有一點。例如,他提到了鴨嘴龍可能以防禦方式使用聲音衝擊波的可能性,以及他關於蛇頸龍運動的“雙企鵝”論點(這個觀點認為蛇頸龍在機動性方面一定比現存的企鵝和鰭足動物更:參見 Bakker 1993)。

自然,恐龍的溫血性、鳥類包含在恐龍輻射範圍內、矮暴龍作為一個有效且獨特的實體、毛茸茸的霸王龍的概念以及疾病作為白堊紀末期事件的可能促成因素(根據 Bakker 1986)都在文字中得到了宣傳。但是,那麼,我希望你不會期望更少,並且至少其中一些想法——鳥類的恐龍性質至關重要——在恐龍書(或不應該)中是不可避免的。可能有一兩件事被認為是錯誤的:例如,巴克描述了蜥腳類恐龍如何依靠砂囊石來磨碎它們的食物,而最近的研究對這個觀點提出了相當大的疑問(Wings & Sander 2007)。

為了防止我們認為巴克對他的斷言過於自信,我非常喜歡這樣一個事實,即在某些地方他提出了挑釁性的想法或問題,邀請讀者離開並自己思考。第 46 頁和第 50 頁的連結文字部分向讀者介紹了性選擇的概念,以及求偶或繁殖中的作用可能會驅動結構進化的想法……所有這些是透過關於霸王龍不尋常形狀提出的問題來實現的。

總而言之,我比預期更喜歡這篇文章。給許多動物起的可愛暱稱有點讓人惱火,但是——考慮到本文的目標讀者——我對它大多持非常積極的看法。

這本書是兩個人共同完成的,這是一張他們兩人的罕見合影(拍攝於 1999 年)。左邊是羅伯特·巴克,右邊是路易斯·雷。照片由達倫·奈什拍攝。

但是關於文字就說這麼多。與許多關於恐龍的兒童讀物一樣,這本書以圖片為主導。圖片是最重要的東西,許多“讀者”會看這本書(可能無數次)而無需閱讀一個字。這就是為什麼讓我惱火的是,有些專業科學家(在擔任作者或顧問時)隨便認可任何垃圾插圖,就好像這無關緊要一樣。不,對於許多人來說,圖片是一本書最重要的部分,而不是最不重要的部分!

現在我們來談談房間裡的大象:路易斯·雷的藝術作品。路易斯和我的交往由來已久。我們是朋友和盟友,我們過去經常談論和交流來自中生代世界的最新訊息、發現和想法,以及藝術作品中恐龍和翼龍的描繪。但我不得不承認,在過去幾年裡,我們已經失去了聯絡,完全是因為路易斯轉向了一種計算機增強、數字合成的方式來完成他的重建,對不起,我個人覺得這根本沒有意思或吸引力。

路易斯晚侏羅世莫里遜動物群場景,超飽和色彩萬歲!這是本書封面上使用的影像,儘管其中一隻翼龍的位置已重新調整。圖片 (c) 路易斯·雷。

路易斯的動物通常非常準確。例如,看看他的蜥腳類恐龍,你會看到準確的柱狀手,以及經驗不足的藝術家經常堅持新增的那些額外的爪子和蹄子都沒有。第 20-21 頁的欽迪龍或多或少是雷以前風格的經典之作(除了運動模糊和似乎是從現代動物身上剪下下來的舌頭)。他描繪了那些應該擁有羽毛、剛毛和細絲的恐龍,很可能數量合理。手盜龍類覆蓋著濃密的羽毛,而暴龍類則有帶刺的剛毛。但我很遺憾地說,這裡有一些我個人不喜歡的東西,我只是不能假裝沒有注意到它們。

從左到右:斯科特·哈特曼、達倫·奈什、路易斯·雷。

順便說一句,這就是我拖延這麼久才寫這篇書評的原因。這也解釋了旁邊照片中我臉上的表情。我很抱歉對路易斯說了一些負面的話,但我必須誠實。本書的目標顯然是製作沃森-扎林格經典的現代、完全更新的版本。在描繪與扎林格 1960 年的描繪相比外觀相當激進的充滿活力、全新面貌的恐龍時,這本書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問題是扎林格的藝術作品真的很漂亮,而且賞心悅目,儘管他經常描繪的肥胖、平淡的恐龍並不準確。我不能用同樣的眼光看待路易斯的藝術作品。

與路易斯·雷藝術作品的個人接觸,我有很多次。左圖:路易斯定製的恐爪龍模型(它出現在《恐龍大金書》中)。右圖:討厭的人類拿著路易斯為巴克之前撰寫的一本書製作的作品。

但是,達倫,這不是關於關於古生物藝術的許多說法都是客觀的。以某些方式描繪某些動物可能只是、真正地是錯誤的。但是對藝術的解讀與客觀性完全相反。也許我對雷式影像的反感是我個人的特殊癖好。而且,無論如何,這本書不是為像我這樣的人寫的,而是為孩子們寫的。我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我把這本書給我的孩子們看,看看他們怎麼想。我沒有以任何方式對他們進行先入為主的引導,而只是問了他們的想法。

頂部:1960 年的恐龍與 2013 年的恐龍……變化有多大。圖片無恥地盜用自LITC 評論。謝謝你們,夥計們。下圖:提醒(來自 2009 年)嬰兒喜歡路易斯·雷。

威爾(13 歲)欣賞構圖,很高興看到“新面貌”恐龍的演繹(他特別渴望看到迅猛龍的描繪方式),並且總體上認為這本書很不錯。沒有負面評論;他給了 6 分(滿分 10 分)。艾瑪(6 歲)對顏色、插圖風格發表了積極的看法,並且“幾乎喜歡每一頁”。同樣,沒有負面評論。事實上,當被要求打分(滿分 10 分)時,她給了 100 分。

我對巴克和雷的《恐龍大金書》感到喜憂參半。我認為這是一本有趣的讀物,我喜歡其恐龍毫不掩飾的激進新面貌,並且我喜歡它的結構和安排方式——作為對深受喜愛的經典的現代修訂。但我不是路易斯開發的照片混合風格的粉絲,因此不能也不會為了樂趣、愉悅或參考而看這本書。但是孩子們呢?至少我的孩子們喜歡或熱愛它。也許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羅伯特·T·巴克。2013 年。《恐龍大金書》。紐約蘭登書屋兒童圖書部。精裝本,索引,共 61 頁。ISBN 978-0-375-85958-8。亞馬遜購買連結亞馬遜英國購買連結

有關之前的恐龍主題書評和相關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巴克,R. T. 1986 年。《恐龍異端》。倫敦企鵝圖書。

- 。1993 年。蛇頸龍滅絕週期——標誌著白堊紀開始、中期和結束的事件。載於 Caldwell, W. G. E. & Kauffman, E. G. (編) 西部內陸盆地演化:加拿大地質協會特刊 39, 641-664。

- 。2013 年。《恐龍大金書》。紐約蘭登書屋兒童圖書部。

霍爾茨,T. R. 2007 年。《恐龍》。紐約蘭登書屋。

溫斯,O. & 桑德,P. M. 2007 年。蜥腳類恐龍沒有砂囊:來自鴕鳥胃石質量和功能分析的新證據。英國皇家學會學報 B 274, 635-640。

沃森,J. W. 1960 年。《恐龍和其他史前爬行動物》。紐約金出版社。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