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中的模型蠑螈

最近一次家庭假期中,我參觀了丹耶奧戈夫,威爾士著名的國家展示洞穴。丹耶奧戈夫不僅因其預期的地質和洞穴學原因而引人入勝,而且還坐落在景觀花園中,奇怪的是,這裡還設有歐洲最大的“恐龍公園”之一。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最近一次家庭假期中,我參觀了丹耶奧戈夫,威爾士著名的國家展示洞穴。丹耶奧戈夫不僅因其預期的地質和洞穴學原因而引人入勝,而且還坐落在景觀花園中,奇怪的是,這裡還設有歐洲最大的“恐龍公園”之一。巨大的塑膠模型,如霸王龍、蜥腳類恐龍和各種其他史前生物散落在周圍——似乎人們不知何故將地質景點與真人大小的已滅絕動物模型聯絡起來。無論如何,我來這裡不是要談論那些,而是要談論丹耶奧戈夫展出的其他一些不太壯觀的動物模型。即“居住”在幾個洞穴之一的淺水池中的模型蠑螈。

我實際上在很久以前的童年時代就參觀過丹耶奧戈夫,並且記得那時的蠑螈。這些長長的、粉紅色的水生動物模型[見鄰近影像]描繪了白色盲螈Proteus anguinus anguinus,歐洲東南部迪納裡克喀斯特地區著名的洞穴棲息性鈍口螈。這些模型在比例和指趾數量上大致正確(盲螈只有三根手指和兩根腳趾),但缺乏真實事物的叢生外鰓。白色盲螈致力於洞穴生活,儘管最近發現的黑色或棕色盲螈P. a. parkelj沒有那麼特殊,並且棲息於地表水域。我之前在Tet Zoo上寫過幾次關於盲螈的文章,請參閱下面的連結以獲取更多資訊。

還有一些模型是火蠑螈或斑點蠑螈Salamandra salamandra。像盲螈一樣,火蠑螈在威爾士或英國其他地方並不存在,而且——與歐洲大陸相反——沒有任何跡象(據我所知)表明它們在地質歷史上也曾在這裡出現過(Böhme 2010)。火蠑螈是壯觀、健壯、主要陸生的鈍口螈科蠑螈,總長度可達30釐米。尺寸和色素沉著的顯著地理變異導致了眾多亞種和其他變種的命名(參見Köhler & Steinfartz 2006),並且一些曾經包含在S. salamandra中的種群現在被歸類為不同的物種(參見Steinfartz et al. 2000)。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火蠑螈通常不是洞穴居民,但它們有時可能會在洞穴中被發現:許多種類的兩棲動物經常遊蕩到洞穴中,要麼是為了躲避外界的條件(太乾燥、太熱或太冷),要麼是因為它們被洪水衝進來或諸如此類的原因。有很多關於人們發現或知道青蛙和蟾蜍顯然在一個特定的洞穴中生活了多年甚至數十年的故事(洞穴探險者經常談論“拯救”在洞穴深處發現的青蛙和蟾蜍並將它們送回地面。我很欣賞這種情感,但你確定你在“拯救”動物嗎?它可能是故意在那裡)。不難想象,這些動物如何在幾代人的時間裡,產生缺乏色素沉著、眼睛萎縮,並且在行為和生態學上專門適應洞穴生活的洞穴居民專家。也許兩棲動物預先適應了這種所謂的洞穴生物或洞穴生活方式,因為許多動物使用嗅覺或化學感覺線索尋找配偶,壽命長,新陳代謝低,並且非常適合在潮溼、涼爽、黑暗的條件下永久生存。

為什麼無尾目動物(青蛙和蟾蜍)從未產生專門的洞穴生物形式(據我們所知)?首先,它們依賴聲學線索來尋找配偶,這可能使它們難以在經常有轟鳴水聲的地方生存*。其次,它們的(通常)草食性蝌蚪也可能無法在大多數洞穴中生存。話又說回來,並非所有洞穴中都有轟鳴的水聲;此外,從進化角度來看,無尾目動物的繁殖生物學非常靈活,許多譜系以某種方式餵養或滋養它們的蝌蚪,並且許多譜系完全放棄了蝌蚪階段。而且,實際上,確實有幾種無尾目動物經常出沒洞穴(例如:北美皮克雷爾蛙Lithobates palustris、澳大利亞洞穴蛙Litoria cavernicola和波多黎各巖蛙或瓜霍Eleutherodactylus cooki),只是它們經常出沒於洞穴口,並且遠不如盲螈或其他洞穴棲息性蠑螈那樣特殊。洞穴蚓螈?嗯,我想還沒有。

* 是的,有些無尾目動物已經進化出聲學訊號來對抗靠近瀑布的問題,是的,有些無尾目動物使用視覺訊號(如揮舞四肢)來代替聲學訊號,但是(1)這些創新很少見,並且僅限於幾個不尋常的譜系,並且(2)視覺線索可能在漆黑的環境中不起作用。

最後一件事。丹耶奧戈夫不僅有洞穴棲息性蠑螈的模型:還有兩條蒼白的洞穴鱒魚。我拒絕談論它們。該死的魚。

無論如何...去威爾士,看看洞穴中的模型蠑螈。

有關之前Tet Zoo關於蠑螈(包括盲螈)的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Böhme, M. 2010. 西朗頓淡水床(早中更新世,克羅默期)的外溫脊椎動物、氣候和環境。第四紀國際 228, 63-71。

Köhler, G. & Steinfartz, S. 2006. 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滕迪山谷火蠑螈Salamandra salamandra (LINNAEUS, 1758) 的新亞種。蠑螈 42, 13-20。

Steinfartz, S., Veith, M. & Tautz, D. 2000. Salamandra 類群的線粒體序列分析表明主要譜系的古老分裂和中歐冰川消退後從Salamandra salamandra 的不同來源種群重新定殖。分子生態學 9, 397-410。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