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斯珀,白化烏鴉

白化動物的處境都很糟糕嗎?——還是並非如此?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檢視這些由野生動物攝影師斯科特·克勞福德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島東海岸考特尼拍攝的白色渡鴉賈斯珀(Corvus corax)的精彩照片,此處經他許可使用(也感謝加里·凱澤幫助安排此事)。我不確定賈斯珀是否一定是雄性,因此在本文的其餘部分將不對其性別進行具體說明。

請注意,賈斯珀是白化體,而不是白化病。白化病動物完全缺乏黑色素,包括在其內臟器官中。白化動物並非缺乏色素,而是其色素以減少的形式表達,顯然僅在它們的皮膚中。因此,它們往往是乳白色或淡黃色,而不是純白色,並且它們的內膜等有色素的事實意味著它們不像白化病動物那樣受到其狀況的負面影響。請注意,賈斯珀的喙和腳有“褪色”的外觀,但並非真正白色。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加里告訴我,白化渡鴉在溫哥華島東海岸相對常見,多年來已報告過許多類似的個體。渡鴉壽命很長(在野外通常為 10-20 年,但年齡更大也是可能的,圈養的鳥類超過 60 歲就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報告的許多目擊事件很可能都是相同的個體。即便如此,也涉及一些或許多鳥類。

從歷史上看,白化病和白化動物被視為有趣的異常現象,有時對當地人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它們的相對稀有性是眾所周知的,而且鑑於它們不如正常體色的個體那樣擅長躲避捕食者,它們的生存機率通常很低(但請繼續閱讀)。

眾所周知,白色野牛具有特殊的意義,通常被當地人視為神聖。這是“大醫藥”,一頭於 1959 年去世的野牛,如今在蒙大拿州歷史學會博物館展出。圖片來源:W & J, CC BY-SA 3.0。

像渡鴉這樣的鳥類面臨著另一個問題:請注意賈斯珀的羽毛看起來多麼破舊和磨損。正如現在廣為人知的那樣(我記得這曾經是一個鮮為人知的知識),黑色素顆粒賦予羽毛(以及可能還有其他生物結構)機械強度。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如此多種類的鳥類傾向於進化出深色的翼尖(儘管請注意,訊號作用也可能對此有所貢獻)。當然,黑色素作為“增強劑”的這種潛在用途並非硬性規定,因為還有其他翼尖完全是白色的鳥類(例如:灰翅鷗 Larus hyperboreus,象牙鷗 Pagophila eburnea)。但這種現象通常在鳥類翼尖和某些雙色羽毛中發生的差異磨損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請看這張插圖(來自 Strauch 1991),看看銀鷗 L. argentatus 翼羽的白色尖端和雪鵐 Plectrophenax nivalis 羽毛的棕色邊緣在一年中是如何磨損的,而黑色部分則保留下來。

羽毛的差異侵蝕,在 Strauch (1991) 中進行了說明。羽毛的黑色部分比淺色或白色部分更堅固。

因此,推測黑色素的大量減少解釋了賈斯珀羽毛狀況相當差的原因。這會影響賈斯珀的飛行能力、賈斯珀羽毛的隔熱質量,還是賈斯珀炫耀和求偶的能力?這些都是很好的問題,我不知道我們是否有答案。

如果您是白化蝙蝠(像這隻家蝠),這可能無關緊要。照片來自 Baucells 等人 (2013)

顏色蒼白總是壞事嗎?簡而言之,導致白化的隱性基因似乎確實是有害的。或者,通常是有害的……不難想象這樣的進化情景:白色增加是有利的:適應在冰雪棲息地覓食的白色鴉科動物可能具有優勢,並且偶爾有建議表明,當與人類生活在一起時,異常白色的動物具有優勢。它們受到優待,並且往往不會被汽車撞到或被獵人殺死。並且已經有一些研究表明,在某些動物(蝙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色素沉著減少可能對生存沒有任何影響,甚至可能是有利的 (Baucells 等人 2013),可能是出於體溫調節或訊號傳遞的原因。

黑色素在某些動物中與攻擊性有關*(Rushton & Templer 2012)。鑑於選擇在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群體中運作,肯定有一些情況下,當涉及到後代的生存時(例如,在擁擠的築巢地),降低攻擊性水平可能在選擇上是有利的。

* 順便說一句,網上有很多關於人類黑色素如何與智力相關的資料——即所謂的“黑色素理論”。這似乎是種族主義偽科學。

黑色素沉著在某些(許多?)動物中確實與攻擊傾向有關。但這是否意味著缺乏黑色素總是壞事?圈養的狼,圖片來源:Stéfan, CC BY 2.0。

此外,我已經提到過,人們期望異常色素沉著的個體會被捕食者優先捕獲。雖然有一些實驗支援這種表面上合理的假設(例如,Mueller 1975),但有很多軼事證據反對它,並且它可能並不總是正確的,至少並非在所有動物的所有時間都正確。事實上,似乎在某些情況下,異常色素沉著的個體似乎被避免或忽略為潛在的獵物,顯然是因為它們對相關的捕食者來說是新奇的或不熟悉的(請記住,捕食者通常是保守的,堅持他們所知道的)。一個案例研究涉及 Götmark (1997) 對歐亞喜鵲 Pica pica 顏色的研究:一隻異常的棕色喜鵲似乎因其新穎性而降低了被蒼鷹 Accipiter gentilis 捕食的風險。

上面使用的影像的裁剪版本 - 注意磨損的羽毛。圖片由斯科特·克勞福德拍攝,經許可使用。

和往常一樣,還有更多要說的。考慮到淡色或白色的烏鴉尤其不尋常,因為它們屬於一個整體黑色當然是如此重要和明顯的群體,這一事實引發了一個問題,即為什麼烏鴉首先是如此壓倒性的黑色。我仍然對賈斯珀磨損、看起來腐爛的羽毛感到好奇……我會說是絲狀羽毛突變,就此打住。

有關之前關於鴉科動物和羽毛以及此處提及的其他主題的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Baucells, A. L., Mas, M., Puig-Montserrat, X. & Flaquer, C. 2013. 蝙蝠科蝙蝠的色素減退症:白化高音家蝠 Pipistrellus pygmaeus 的首次記錄。Barbastella 6, 63-70.

Götmark, F. 1997. 喜鵲鮮豔的羽毛:會增加還是降低被捕食的風險?行為生態學和社會生物學 40, 41-49.

Mueller, H. C. 1975. 鷹選擇奇怪的獵物。科學 88, 953-954.

Rushton, J. P. & Templer, D. I. 2012. 色素沉著和黑素皮質素系統是否像在其他動物中一樣調節人類的攻擊性和性行為?個性和個體差異 53, 4-8.

Strauch, 1991. 羽毛。在 Brooke, M. & Birkhead, T. (編) 劍橋鳥類學百科全書 中。劍橋大學出版社 (劍橋), pp. 20-26.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