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世界食火雞日

食火雞就在這裡,而我們對它們的瞭解如此之少,實在令人遺憾……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今天(2016年9月24日)是世界食火雞日。這次,我稍微關注了一下,所以這裡有一些想法。經常閱讀我文章的讀者會知道,我對古顎類動物(包括不會飛的平胸鳥類和會飛的䳍形目鳥類)有特殊的感情,尤其對食火雞有著特殊的研究興趣。

南方或雙垂食火雞,是迄今為止最熟悉的物種。圖片來源:PAUL IJSENDOORN Flickr(CC BY 2.0)

食火雞本身就是迷人的鳥類,在它們所在群落的功能和維護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們也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它們的生物學、行為和解剖學的幾個方面可能適用於一系列奇怪的已滅絕的初龍類動物——諷刺的是,我們對現存食火雞的瞭解和我們對我想到的那些早已滅絕的動物的瞭解差不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如果我們更瞭解食火雞盔的進化和功能,我們是否能更好地理解一些已滅絕的恐龍(如這裡展示的偷蛋龍和各種鳥臀目恐龍)中表面相似的結構?這是一個有趣的想法。圖片來源:達倫·奈什

無論如何,關於食火雞的基本事實你可能已經很熟悉了。這些是大型、羽毛蓬鬆、主要為黑色、棲息在森林中的鴯鶓近親,以其高聳的角質頭冠、顏色鮮豔的裸露皮膚的臉部、頸部和肉垂以及增大的、釘狀的第二趾爪(第一趾缺失,但三個腳趾中最裡面的一個仍然算作第二趾)而聞名。現存的三到四個物種主要分佈於新幾內亞,但其中一種(南方或雙垂食火雞Casuarius casuarius)也分佈於澳大利亞東北部。

英國愛丁堡動物園圈養的南方食火雞,展示頭部皮膚(模糊,並非真正裸露)和頭盔表面的細節。圖片來源:達倫·奈什

南方食火雞是我們所說的關鍵物種:它在維持其環境的生態平衡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由於它對水果和種子的消耗和傳播。其他食火雞可能也是如此,問題在於它們的生態學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未得到充分研究。請參閱安德魯·麥克的書《尋找佩克佩克:新幾內亞雨林中的食火雞與保護》(麥克 2014),以瞭解更多關於這些問題的資訊。

食火雞不僅生活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它們也分佈在周圍的各個小島上,但由於它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被用作貢品和貿易品,因此弄清楚它們的分佈和生物地理歷史的細節變得困難。早在14世紀,中國人就在貿易中接收食火雞,一隻據認為起源於摩鹿加群島塞蘭島的鳥(但請注意,這從未得到證實)在1597年被(活體)運往阿姆斯特丹——在爪哇獲得後(佩隆 2016)。理查德·佩隆和我最近發表了一個關於食火雞進化和歷史的模型(奈什和佩隆 2014)。

現存的食火雞,以及它們向新幾內亞進化和遷徙的初步模型,來自奈什和佩隆(2014)。圖片來源:奈什和佩隆 2014

今天,食火雞——唉,就像現在很多動物和其他生物一樣——需要我們的幫助。由於開發和建設,澳大利亞大陸上的食火雞棲息地已經被分割成越來越小的區域,大約80%的棲息地已經消失,小規模的清理和城市發展仍然是一個問題。現在正在努力購買剩餘的棲息地塊,並透過建立棲息地走廊將它們連線起來。與開發和道路建設相關的其他問題顯然包括車輛碰撞造成的死亡,以及家犬互動造成的死亡或受傷。數字並不樂觀,每年約有12只鳥死於道路上。關於野生食火雞出沒地區快速行駛的交通對這些動物構成真實且持續的問題的資訊似乎正在傳播,交通緩和措施和增加的標誌有助於提高意識。

昆士蘭州凱恩斯著名的以食火雞為主題的道路標誌。圖片來源:我愛樹木 維基媒體(CC BY 2.0)

鑑於我們對這些鳥類的瞭解如此之少,食火雞的減少更加令人不安。關於它們的生態學、行為和生物學的許多想法都嚴重缺乏研究。即使是生物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之一——有多少類群——也尚未解決,需要解決。

佩隆(2016)的封面。圖片來源:物種和亞種 佩隆 2016

說到這裡,我的同事理查德·佩隆最近出版了《食火雞屬的分類學:已定義和已知的現存食火雞物種和亞種(佩隆 2016)》一書,這是一本有用的、插圖精美的目錄,收錄了迄今為止命名的食火雞。有很多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的,其中許多的地位尚未解決。我不會討論理查德的結論(如果你感興趣,你應該購買這本書),但我會提到玫瑰頸食火雞(Casuarius roseigularis),這是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在1905年為一種頭部和頸部有獨特的亮粉色和黃色的鳥類命名的一種據稱是新的食火雞物種。它只在倫敦動物學會生活了三天,“可能死於被經銷商塗上油漆!” (佩隆 2016,第58頁)。

無論如何:祝大家2016年世界食火雞日快樂,讓我們希望提高對這些鳥類的認識和欣賞可能有助於確保它們以及它們所棲息的棲息地在未來幾十年內持續存在。

以前這裡曾多次報道過食火雞。請參閱……

參考文獻--

麥克,A. L. 2013。《尋找佩克佩克:新幾內亞雨林中的食火雞與保護》。食火雞保護與出版,新佛羅倫薩(PA)。

奈什,D. 和佩隆,R. 2014。食火雞頭盔的結構和功能及其對食火雞歷史、生物學和進化的影響。歷史生物學 doi:10.1080/08912963.2014.985669

佩隆,R. M. 2016。《食火雞屬的分類學:已定義和已知的現存食火雞物種和亞種》。量子保護,艾爾斯伯裡,英國。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