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最近這些日子,到處都是以巨蜥為主題的精彩內容(見下方連結),因此,似乎只有提供這個Tet Zoo ver 2經典之作的修訂版和大幅更新版(最初於2007年9月釋出),才算合情合理。我們開始吧...
毫無疑問,地球上最酷的現存動物之一就是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這是一種巨大的食肉蜥蜴,它會殺死水牛,吃掉兒童,擁有毒腺,並且刀槍不入(好吧,最後一點是我編造的)。
西方科學界直到1912年才認識到它(當時J. K. H. van Steyn van Hensbroek“發現”了它,並由Peter A. Ouwens在同年進行了描述),這種龍是現存最大的蜥蜴,成年雄性全長超過3米,體重超過70公斤。與往常的大型動物一樣,關於它究竟能長多大,存在各種不同的觀點。一些看似可靠的來源提供的最大長度為3.5米,體重約為250公斤(Steel 1996),而另一些來源則認為野生環境中達到的最大體重為70公斤(或略多)(Ciofi 2004)。馬克·卡沃丁的《吉尼斯動物紀錄大全》將聖路易斯動物園的標本(由比馬蘇丹於1928年贈送)列為該物種的紀錄保持者,據稱在1937年,該標本長3.1米,重166公斤(Carwardine 1995)。當然,這裡最大的注意事項是,圈養動物往往比野生動物肥胖得多。當然,也有關於人們看到(甚至殺死)長度為4米、5米甚至7米的科莫多巨蜥的故事。[下圖由MattKingston提供。]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據說,隨著科莫多巨蜥體型的增大,其腿和尾巴會成比例地變得更短更粗壯(換句話說,身體的這些部分表現出負異速生長)。幼年時期,它是一種優秀的攀爬者,實際上主要是樹棲的——事實上,幼年時期的生活與成年時期截然不同,它們實際上充當著獨立的“物種”(Imansyah等人,2008年)。有時會發生孤雌生殖(Watts等人,2006年),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知道它在野外有多常見。成年後,它可以挖掘洞穴,定位3公里以外的屍體,從一個島嶼游到另一個島嶼,並殺死像鹿、野豬,甚至水牛和人類一樣大的哺乳動物。它使用牙齒和爪子,剖開、切斷並劃傷獵物,它也可能搖晃獵物以折斷脖子。
“感染性殺手”還是毒液注射者?
直到最近,人們還認為巨蜥用有毒的咬傷來感染獵物,這種毒性是由於“儲存”在後牙邊緣齒間隙中的細菌傳播造成的*,敗血症和死亡是結果。這被稱為“感染性殺手”假說,後來被一些人應用於像霸王龍這樣的獸腳亞目恐龍(Abler 1992,Horner & Lessem 1993)。
* 前牙在前部和後部脊線上均未鋸齒狀。
然而,我不確定這是否曾經是一個好主意,因為觀察表明,巨蜥通常是透過用牙齒和爪子傷害獵物來殺死獵物(Auffenberg 1981),如上所述。也就是說,它們通常不會咬東西,放開它們,然後在幾天或幾周內追蹤它們。此外,巨蜥的口腔衛生相對較好,顯然不會像“感染性殺手”觀點的支持者所假設的那樣,讓腐爛的肉塊卡在牙齒裡。
今天,眾所周知,據報道,巨蜥咬傷造成的敗血症的所謂影響更可能反映了毒液注射,巨蜥實際上擁有複雜的下頜毒腺,使其能夠將毒素和抗凝血劑注入獵物的傷口(Fry等人,2009年)。與其他爬行動物毒腺相比,該腺體異常複雜,具有一個大的後部隔間和五個小的、前部隔間,這些隔間發出在連續牙齒之間出現的導管(Fry等人,2009年)。現在已知口腔毒腺在蜥蜴中相當普遍(Fry等人,2005年),並且有人認為它們對於科莫多巨蜥和其他大型巨蜥(如已滅絕的巨型V. priscus)所使用的捕食方式非常重要。然而,一些巨蜥專家對這一提議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毒液的重要性可能被嚴重誇大了。
雖然今天的成年巨蜥主要以被引入科莫多島、林卡島、弗洛勒斯島和鄰近島嶼的哺乳動物為食,但化石表明,巨蜥以前曾與矮象(Elephas和Stegodon)共同生活,甚至有人認為巨蜥可能是一種專門的大型食肉動物,進化為殺死這些(現已滅絕的)地方性哺乳動物(Diamond 1987)。然而,在同一時期,還有許多其他中小型哺乳動物棲息在相同的島嶼上,因此“它們的飲食可能比僅僅是侏儒象更加多樣化”(Mitchell 1987)。
島嶼巨人或島嶼侏儒、智慧和社交性
此外,科莫多巨蜥幾乎可以肯定不是島嶼巨型化的例子。相反,它顯然保留了大陸祖先的大體型(Gould & MacFadden 2004),化石表明,它目前的分佈範圍在很大程度上是殘遺的,因為它以前曾在上新世和更新世的澳大利亞出現過(Hocknull等人,2012年)(有關更多資訊,請參閱2012年的文章吃巨蜥的巨蜥:關於同類相食、侏儒化、巨型化、大量行走和魯莽的體溫調節的進化故事)。事實上,科莫多巨蜥可能不是島嶼巨人,而是在某種程度上是島嶼侏儒,因為一些限制在小島嶼上的現代種群的平均體型似乎低於較大島嶼上的種群。需要進行適當的研究來證明這一點。
巨蜥可能是好鬥的野獸,可能會在戰鬥中互相殘害(有一個影片顯示一隻巨蜥咬掉了另一隻巨蜥的整個尾巴);它們也具有同類相食的傾向。然而,它們也表現出安撫行為,它們在野外表現出合作行為,並且具有非常明顯的統治等級,而且它們很快就能被馴服並容易與人類建立聯絡。“許多飼養員認為,巨蜥可能是或最聰明的爬行動物之一”(Walsh等人,2004年,第12頁)。正如這裡展示的精彩照片所證明的那樣,當它們被大型屍體吸引時,它們會形成“進食爭奪戰”,這已被充分記錄(儘管鮮為人知)(Auffenberg 1981)。
多變的、分佈廣泛的巨蜥
最後,數千只個體的野生種群通常被認為是相對穩定的。除了弗洛勒斯島外,V. komodoensis的分佈範圍於1980年被宣佈為科莫多國家公園。一些較小的種群(如吉利摩當島和弗洛勒斯島的種群)被認為特別容易受到棲息地喪失和其他威脅的影響,例如刀耕火種的農業(Ciofi等人,1999年)。
巨蜥在其分佈範圍內在遺傳方面差異很大,一旦你知道要尋找什麼,就可以透過肉眼識別來自不同島嶼的種群。Hien(2003年)報告了來自弗洛勒斯島東北海岸Riung的一種新的顏色變體。這些巨蜥呈灰黃色,下肢呈灰色,帶有白色斑點。它們只是當地的顏色變體,還是更有趣的東西?除了這個種群外,弗洛勒斯島上的兩個主要種群(一個在東北部,另一個在最西部)可能彼此之間的距離比西部種群與林卡島種群之間的距離更近或更遠。吉利摩當島和科莫多島的種群顯然不在林卡島和弗洛勒斯島動物形成的進化枝之外,科莫多島的種群是最獨特的(Ciofi等人,1999年)。這可能表明這些種群已經截然不同了很長一段時間(超過10,000年),或者可能表明該地區具有複雜的殖民歷史。無論如何,尚未命名亞種……但很快就會命名。鑑於與史前範圍相比,現代範圍在很大程度上是殘遺的,我們可能會想知道巨蜥在過去是否在遺傳(和形態上)上更加多樣化——事實上,它們肯定更加多樣化。
這裡使用的成群進食的巨蜥照片由蒂姆·艾爾斯(感謝蒂姆)友情提供,但它們以前曾在網際網路上使用過:我們缺乏關於誰拍攝了這些照片的資料,並有興趣獲得有關此事的任何訊息。感謝漢內克·梅耶提醒我關於Hien(2003年)的研究。
有關巨蜥和其他扁蜥類蜥蜴的先前文章,請參閱...
昨天我在動物園看到的東西...(更多關於科莫多巨蜥的簡短評論)
參考文獻 - -
Abler, W. L. 1992。暴龍科恐龍的鋸齒狀牙齒和其他動物的咬合結構。《古生物學》18,161-183。
Auffenberg, W. 1981。《科莫多巨蜥的行為生態學》。佛羅里達大學出版社,蓋恩斯維爾。
Carwardine, M. 1995。《吉尼斯動物紀錄大全》。吉尼斯出版社,恩菲爾德,米德爾塞克斯。
Ciofi, C. 2004。《科莫多巨蜥》。載於 Pianka, E. R., King, D. & R. A. King (編)《世界巨蜥類蜥蜴》。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布盧明頓,第197-204頁。
-., Beaumont, M. A., Swingland, I. R. & Bruford, M. W. 1999。科莫多巨蜥Varanus komodoensis的遺傳分歧和保護單位。《倫敦皇家學會會刊》B 266, 2269-2274。
Diamond, J. 1987。科莫多巨蜥進化為吃侏儒象了嗎?《自然》326, 832。
Fry, B. G., Vidal, N., Norman, J. A., Vonk, F. J., Scheib, H., Ramjan, S. F. R., Kuruppu, S., Fung, K., Hedges, S. B., Richardson, M. K., Hodgson, W. C., Ignjatovic, V., Summerhayes, R. & Kochva, E. 2005。蜥蜴和蛇毒液系統的早期進化。《自然》439, 584-588。
-., Wroe, S., Teeuwisse, W., van Osch, M. J. P., Moreno, K., Ingle, J., McHenry, C., Ferrara, T., Clausen, P., Scheib, H., Winter, K. L., Greisman, L., Roelants, K., van der Weerd, L. Clemente, C. J., Giannakis, E., Hodgson, W. C., Luz, S., Martelli, P., Krishnasamy, K., Kochva, E., Hang Fai Kwok, Scanlon, D., Karas, J., Citron, D. M., Goldstein, E. J. C., Mcnaughtan, J. E. & Norman, J. A. 2009。毒液在Varanus komodoensis(科莫多巨蜥)和已滅絕的巨型Varanus (Megalania) priscus的捕食中起著核心作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106, 8969-8974。
Gould, G. C. & MacFadden, B. J. 2004。巨型化、侏儒化和科普法則:“沒有系統發育,進化就毫無意義”。《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通報》285, 219-237。
Hien, P. 2003。印度尼西亞弗洛勒斯島Riung的異常著色Varanus komodoensis(OUWENS 1912)的首次攝影證據。《Sauria》25 (1), 3-9。
Horner, J. R. & Lessem, D. 1993。《完整的霸王龍》。蘇維尼爾出版社,倫敦。
Imansyah, M. J., Jessop, T. S., Ciofi, C. & Akbar, Z. 2007。未成年科莫多巨蜥空間生態學的個體發育差異。《動物學雜誌》274, 107-115。
Mitchell, P. B. 1987。這裡有科莫多巨蜥。《自然》329, 111。
Steel, R. 1996。《活著的龍》。布蘭福德,倫敦。
Walsh, T., Visser, G. & Lewis, R. 2004。《AZA/SSP & EAZA/EEP科莫多巨蜥飼養手冊》:線上訪問,2005年,網址為http://www.varanusweb.com/species_content/Kd-HDL-2004.pdf。
Watts, P. C., Buley, K. R., Sanderson, S., Boardman, W., Ciofi, C. & Gibson, R. 2006。科莫多巨蜥的孤雌生殖。《自然》444, 1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