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很確定我已經說過好幾次了,在“四足動物動物園”這個部落格上,我從未深入探討過一些龐大的四足動物類群——而這已經運營了12年。真是太不像話了。
關於蝙蝠的好書有很多,糟糕的也不少。這是“四足動物動物園”蝙蝠書籍收藏的一部分。圖片來源:達倫·奈什
其中就包括蝙蝠,它們是哺乳動物中最大、最多樣化且(我認為)最有趣的類群之一。好吧,幾年前我詳細介紹過蝙蝠科(蝙蝠科)(天哪,那是2011年)(連結如下),但我根本沒有充分介紹這個類群。蝙蝠特別有趣還在於它們擁有豐富的化石記錄,部分原因是它們有死後在洞穴中分解的習性。雖然說它們的記錄豐富,但請注意,就代表那些肯定存在過的蝙蝠譜系而言,它並不好:一些估計表明,該記錄有70%是不完整的(Teeling et al. 2012)。無論如何,將我們已知的資訊與蝙蝠系統發育方面的大量工作結合起來,我們對蝙蝠進化史的某些部分了解了很多。這裡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那些討論哺乳動物進化史的少數幾本流行書籍中都沒有涵蓋這些故事(恕不點名……)。在一個可能長期連載的史詩中,我在這裡想開始一個關於蝙蝠歷史世界片段的多部分系列。不用說,所有這些內容都是從《大書》中收集的,其中的蝙蝠部分內容非常豐富。序言就到此為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在蘇格蘭一家博物館遇到的一具Pteropus狐蝠骨骼:很可能是一隻大型狐蝠P. vampyrus。很好地展示了一些哺乳動物食果動物的牙齒有多麼令人印象深刻(好像您還不知道一樣)。圖片來源:達倫·奈什
狐蝠、飛狐或巨蝙蝠(雖然,好吧,這些術語並非完全同義)——技術上稱為狐蝠科——是食果性、體型較大的蝙蝠,分佈於亞洲、非洲和澳大拉西亞的熱帶地區,以其表面上類似狐猴的面孔而聞名(警告:並非所有都很大。一些Micropteropus和Scotonycteris物種的頭體長小於 6 釐米)。有 40 多個屬,因此這是一個龐大而多樣的類群。最大的物種翼展約為 1.7 米。
這種類似靈長類動物的面孔導致了一個吸引人的想法,即狐蝠可能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Pettigrew 1986),這個想法過去曾在“四足動物動物園”中討論過,但沒有得到大部分解剖學或分子資料的支援。現代分子系統發育學發現狐蝠與菊頭蝠科(菊頭蝠及其近親)最接近,這意味著它們應該具有可以追溯到始新世的化石記錄,因為菊頭蝠科確實如此。在泰國上始新世發現的一顆狐蝠科牙齒與這一預測相符,但該類群早期成員的良好化石仍屬未知。狐蝠缺乏喉回聲定位最有可能是一種衍生特徵——而不是原始特徵——因為其他蝙蝠譜系都存在回聲定位習性。關於這方面的遺傳資料尚不明確,但氨基酸資料表明,狐蝠曾經承受著與菊頭蝠科相同的聽力選擇壓力(Teeling 2009)。眾所周知,Rousettus——深深地巢狀在該類群中——練習一種涉及舌頭咔噠聲的回聲定位。不太為人所知的是最近的發現,即某些、許多甚至所有譜系的狐蝠都使用翅膀發出的咔噠聲進行回聲定位(Boonman et al. 2014)。
我基本上沒有活體狐蝠的好照片。這裡有一些圈養的葛摩黑狐蝠或利文斯頓氏狐蝠P. livingstonii。圖片來源:達倫·奈什
在漸新世和中新世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狐蝠譜系化石成員,即來自義大利的Archaeopteropus和來自肯亞的Propotto:前者可能根本不是狐蝠(而是某種其他型別的蝙蝠),而後者最初被描述為靈長類動物(因此得名)。現代狐蝠屬已知有來自上新世以後的化石(馬達加斯加的Eidolon據稱有下上新世的記錄)。如果其中任何一種可以被認為是“著名的”,那就是新幾內亞的布氏果蝠Aproteles bulmarae。
1763 年 Georges-Louis Leclerc,孔德·德·布豐和路易·讓-瑪麗·多布頓的自然歷史卷中的Pteropus subniger插圖。我喜歡這幅插圖中的哥特式背景。圖片來源:Georges-Louis Leclerc,孔德·德·布豐和路易·讓-瑪麗·多布頓 WikiMedia
Aproteles 最初在 1977 年被記錄為上更新世化石,然後在活著時被發現(但實際上,現代標本是在 1975 年發現的,只是沒有公佈),然後被宣佈滅絕(由於人類的過度開發),然後又被重新發現活著,然後再次被宣佈滅絕。它似乎極度瀕危:零星的記錄表明,它可能比通常認為的分佈更廣泛,但它也有從記錄在案的兩到三個棲息地消失的習性,並且最多以低於 200 只的數量存活。人類狩獵造成的數量下降並非該物種獨有: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島嶼上的狐蝠尤其受到人類的嚴重打擊,導致多個種群滅絕。留尼汪島和模里西斯的魯杰特狐蝠、小馬斯克林狐蝠或暗色狐蝠Pteropus subniger——在 1860 年左右被獵殺至滅絕——似乎是一種特別有趣的狐蝠,因為它相對耐寒,棲息在洞穴和空心樹中,是半夜行性動物,並且具有頜骨和顱骨特徵,表明其飲食比其類群的典型飲食更加多樣化(Cheke & Hume 2008)。
我需要花一些時間詳細介紹一下狐蝠。以後還會介紹更多關於蝙蝠的內容。
有關之前“四足動物動物園”關於蝙蝠的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Boonman, A., Bumrungsri, S. & Yovel, Y. 2014. Nonecholocating fruit bats produce biosonar clicks with their wings. Current Biology 24, 2962-2967.
Cheke, A. & Hume, J. 2008. Lost Land of the Dodo.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Pettigrew, J. D. 1986. Flying primates? Megabats have the advanced pathway from eye to mid-brain. Science 231, 1304-1306.
Teeling, E. C. 2009. Hear, hear: the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echolocation in bats?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4, 351-354.
Teeling, E. C., Dool, S. & Springer, M. S. 2012. Phylogenies, fossils and functional genes: the evolution of echolocation in bats. In Gunnell, G. F. & Simmons, N. B. (eds)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Bats: Fossils, Molecules and Morp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pp.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