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 crested 印度野豬

印度野豬看起來與其它野豬“足夠不同”,最初(在 1839 年)被描述為一個獨特的物種,但現在已不再是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們都熟悉這種觀念,即廣泛分佈的哺乳動物物種(幾乎總是)由我們稱之為“亞種”的許多種群組成。而且我肯定說過——回憶一下關於綿羊的文章——我一直以來的挫敗感之一是,通常很難找到關於各種“不為人知”的亞種的良好資訊(由於文化或地理原因,這些亞種是“不為人知”的)。當這些“不為人知”的亞種在外觀上確實很漂亮時,這種情況就更加令人沮喪了,它們通常比我們更熟悉的亞種更怪異或更壯觀。

具有直立背冠的印度野豬。照片由 JP Bennett 拍攝,CC BY 2.0。

前言就到此為止。我們深入探討這個話題的原因是,我想談談一種野豬Sus scrofa,它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注。即印度野豬、印度野豬、安達曼豬或 Moupin 豬 S. s. cristatus,分佈於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泰國和緬甸,是一種非常黑、體型輕盈、毛髮稀疏的野豬,因其由長而直立的鬃毛形成的引人注目的背冠而得名。它的臉頰和下頜後部也有特別長的鬃毛,使其有時顯得鬍鬚濃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看看這隻動物的鬃毛和鬍鬚。照片由 Bernard Dupont 拍攝,CC BY-SA 2.0。

印度野豬看起來與其它野豬“足夠不同”,因此最初(在 1839 年)被描述為一個獨特的物種——S. cristatus。至少在 20 世紀 70 年代之前,將其視為獨立物種的觀點一直很流行。正是在那個年代,一群以前被認為是獨立的野豬物種(即科西嘉島和撒丁島的 S. meridionalis、日本的 S. leucomystax、琉球群島的 S. riukiuanus 和遠東亞洲的 S. vittatus)被歸入 S. scrofa,並降級為亞種地位。

那些關注哺乳動物分類學世界的人無疑會想到“格羅夫斯和格拉布”這三個詞。沒錯,格羅夫斯和格拉布(2011 年)提出,應將一長串 Sus 分類群重新提升為物種地位,S. cristatus 也在其中。雖然我認為他們的許多建議確實有道理,但我也同意那些認為分類學建立在共識之上的觀點,並且我不相信遵循這個提議會給我們帶來多少好處。

許多印度野豬的毛髮稀疏,但請注意,背部鬃毛在這裡仍然很明顯。照片由 Steve Garvie 拍攝,CC BY-SA 2.0。

我還應該說,還有許多所謂的亞洲野豬種群——最初也被描述為物種,然後降級為亞種——它們在某種程度上與 S. s. cristatus 相互滲透,並且人們尚未完全瞭解它們彼此之間的實際關係。

看看這裡的精美照片,瞭解這些野豬看起來有多麼整潔和令人印象深刻。我說可以看起來,因為它們並非一直看起來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當背部鬃毛不豎立,並且動物處於瘦弱狀態時,它們可能看起來不太好。

在野外拍攝的直立冠個體。照片由 Bernard Dupont 拍攝,CC BY-SA 2.0。

S. s. cristatus 的不尋常之處不僅僅在於其背部鬃毛。與歐洲野豬不同,它缺乏絨毛(或底絨)。它也是一種特別高大且頭骨高聳的野豬,其頭骨的背緣是扁平的而不是凹的,並且其牙齒比例較小,鼻骨較短(Groves 1981)。它缺乏在某些其他亞洲野豬類群中存在的面部條紋。

巴布魯薩的雙足格鬥行為是眾所周知的。此螢幕截圖來自 BBC 系列哺乳動物的生活

關於印度野豬的生態和社會行為的資訊很少。它通常成群結隊地旅行,並且似乎在社會性方面與更廣為人知的野豬種群相似。話雖如此,Barrette(1986 年)描述了這些動物的格鬥行為,他觀察到斯里蘭卡個體(不同年齡和性別)進行雙足“摔跤”行為。它們站立長達一分鐘(儘管通常每次只持續幾秒鐘),快速步進以保持平衡,同時揮舞前肢,抽搐和甩頭,並口吐白沫。巴布魯薩的雙足格鬥行為有充分的文獻記載——巴布魯薩是豬科內 Sus 物種的遠親(並在舊的 Tet Zoo 系列文章中詳細介紹:參見下面的連結)——但不被認為是 Sus 物種的典型戰鬥策略。我不知道它在該群體中有多麼普遍。

印度野豬必須應對歐洲親戚沒有的幾種掠食者,最明顯的是老虎。照片由 Bharat Goel 拍攝,CC BY 2.0。

印度野豬受到法律保護,但儘管如此,它有時仍被宰殺,其肉被非法出售。人們已經做出了一些努力,以確定基因組中允許將這種野豬的 DNA 與家豬的 DNA 區分開來的部分,從而識別在市場上發現的其遺骸(Gupta et al. 2013, Jadav et al. 2014, Srivastava et al. 2015),但我不知道這些發現有多成功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實施。

如果您想知道印度野豬是否可能為家豬基因庫做出了貢獻,答案顯然是沒有(Jadav et al. 2014)。事實上,基因研究似乎表明,S. s. cristatus 不僅相對於家豬,而且相對於迄今為止取樣過的所有其他亞洲野豬都非常獨特——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可能意味著它受到了不尋常的隔離期的影響,或者它具有我們尚未掌握的不尋常的生物地理歷史。

最後一個不為人知的瑣事。我第一次瞭解到這種有趣的野獸要感謝查爾斯·F·圖尼克利夫在以下作品中的畫作,這是我最喜歡的童年書籍之一……

現在有很多關於世界上的豬(野生和家養)的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Barrette, C. 1986. 野生 Sus scrofa 的格鬥行為。哺乳動物學雜誌 67, 177-179。

Groves, C. 1981. 豬的祖先:豬屬的分類學和系統發育。技術公告 3,太平洋研究學院史前史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Groves, C. & Grubb, P. 2011. 有蹄類動物分類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巴爾的摩。

Gupta, S. K., Kumar, A., Hussain, S. A., Vipin & Singh, L. 2013. 基於細胞色素 b 的印度野豬 (Sus scrofa cristatus) 和家豬 (Sus scrofa domestica) 的遺傳分化及其在野生動物法醫學中的應用。科學與正義 53, 220-222。

Jadav, K., Rajput, N., Shrivastav, A. B., Mandal, S. & Shrivastav, G. 2014. 12S rRNA 基因序列在印度野豬 (Sus scrofa cristatus) 鑑定中的應用。肉類科學與技術雜誌 2, 79-84。

Srivastava, G. K., Rajput, N., Jadav, K. K., Shrivastav, A. B. & Joshi, H. R. 2015. D-loop 的單核苷酸標記物用於印度野豬 (Sus scrofa cristatus) 的鑑定。獸醫世界 8, 532-536。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