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攀爬、飛翔的恐爪龍幼崽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經常閱讀的讀者(以及那些關注中生代恐龍文獻的人)會熟悉關於非鳥獸腳亞目恐龍是否會爬樹的爭論來回討論。恐龍專家中一種流行的觀點是非鳥獸腳亞目恐龍是陸地動物,根本不會爬樹。但這對於長指、會滑翔的怪異動物,如奇異帝龍像小盜龍這樣的滑翔者來說意味著什麼尚不清楚(什麼——它們從不爬樹,永遠不爬樹?),我屬於那些認為更像鳥類的手盜龍類支系的成員至少能夠進行一些攀爬和攀登的人(Naish 2000abBirn-Jeffery. 2012)。

Fowler. (2011)重建的恐爪龍足部彎曲。像這樣的恐龍可以很容易地用它們的腳抓住東西。這對捕食很有用,但可能對攀爬也很有用。

幾項關於馳龍科恐龍足爪彎曲度的研究與這些動物可能具有攀爬能力有關。Manning. (2006) 提出將馳龍科的鐮刀爪用作“攀巖冰爪”(儘管是在獵物身上使用!!!),Parsons和Parson (2009) 將恐爪龍的爪子彎曲度解釋為與會爬樹的鳥類最相似,Fowler. (2011) 描述並說明了恐爪龍足部的抓握功能(他們將其與限制獵物聯絡起來,但顯然也與攀爬和棲息的可能性有關),以及Birn-Jeffery. (2012) 在對爪子彎曲度及其與生活方式的匹配程度(或不匹配程度)的分析中,發現恐爪龍屬於“攀爬者”類別。當然,也有一些作者一直將馳龍科(和其他虛骨龍類)描繪成攀樹性的,如Chatterjee (1997, 1999)。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正是在這種討論背景下,我們現在轉向Parsons和Parsons (2015) 對來自著名的下白堊紀蒙大拿州克洛弗利組地層的一件恐爪龍標本的新研究。所關注的標本(MCZ 8791,1982年採集)被作者鑑定為幼年恐爪龍,根據在其切片橈骨中觀察到的單一生長線,據稱約為一歲。其條紋狀的外部骨骼紋理也證明了其幼年狀態。透過將MCZ 8791的比例與成年恐爪龍的比例進行比較,Parsons和Parsons (2015) 計算出總長度為1.3米,質量為6.9-8.7公斤。

來自Parsons和Parsons (2015) 的圖表,顯示 (A) 成年恐爪龍,主要基於奧斯特羅姆的工作,以及 (B) MCZ 8791 代表的幼年個體,紅色部分是已知的骨骼部分。

一些特徵表明,這隻幼年動物在頜骨的相對長度、下頜關節骨的深度、牙齒的彎曲度等方面與成年恐爪龍標本不同。但更有趣的是,Parsons和Parsons (2015) 還描述了幼年個體的肢體和肢帶比例更大(以及前肢骨骼形狀和胸骨關節盂形態的相關細節),這(請擊鼓)被解釋為表明這種幼年個體具有某種飛行能力。

是的,他們實際上認為 MCZ 8791 以及,以此類推,其他幼年恐爪龍個體是具有飛行能力的動物,可以拍打翅膀,並且飛行能力存在於幼年個體中,但隨著動物成熟而消失。我們可以由此推斷,它們經歷了個體發育的生態位轉移,隨著長大而改變了生活方式。如果您記憶力良好並且習慣於閱讀 Tet Zoo 的評論,您可能會認出這個想法,這是一個經常評論者 Jerzy 多次提出的可能性(他的真實身份仍然安全匿名,muhaha)。

成年恐爪龍在地面上覓食。但幼年時,它會在樹枝間攀爬、拍打翅膀和亂竄。Darren Naish 的推測性生活重建圖。

如果恐爪龍的幼崽是拍打翅膀的飛行者——並且考慮到系統發育樹中恐爪龍周圍的動物可能是滑翔者或飛行者(如小盜龍始祖鳥)——我們是否有可能在這裡找到證據表明恐爪龍譜系的所有早期成員都具有祖先的飛行能力,並且可能是攀爬樹木的攀爬者?當然,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一種可能是,無論存在的攀爬能力是在幾個場合獨立進化出來的,並且手盜龍類動物應該主要被想象成陸地動物。另一種可能是,這些關於攀爬和亂竄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們被實際上完全為陸地生活而特化的形態所欺騙了。

待續...

更新:我忘記了令人敬畏的 Emily Willoughby 既撰寫了關於 Parsons 和 Parsons 假設的文章,又在 這裡 對其進行了插圖說明。感謝那些提供提醒的人。

有關此處涵蓋問題的先前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Birn-Jeffery, A. V., Miller, C. E., Naish, D., Rayfield, E. J., Hone, D. W. E. 2012. Pedal claw curvature in birds, lizards and Mesozoic dinosaurs – complicated categories and compensating for mass-specific and phylogenetic control. PLoS ONE 7(12): e50555.

Chatterjee, S. 1997. The Rise of Bird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pp. 312.

- . 1999. Protoavis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birds. Palaeontographica Abteilung A 254, 1-100.

Fowler, D. W., Freedman, E. A., Scannella, J. B. & Kambic, R. E. 2011. The predatory ecology of Deinonychus and the origin of flapping in birds. PLoS ONE 6(12): e28964.

Manning, P. L., Payne, D., Pennicott, J., Barrett, P. M., & Ennos, R. A. 2006. Dinosaur killer claws or climbing crampons? Biology Letters 2, 110-112.

Naish, D. 2000a. 130 years of tree-climbing dinosaurs: Archaeopteryx, ‘arbrosaurs’ and the origin of avian fligh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Dinosaur Society 4 (1), 20-23.

- . 2000b. Theropod dinosaurs in the trees: a historical review of arboreal habits amongst nonavian theropods. Archaeopteryx 18, 35-41.

Parsons, W. L. & Parsons, K. M. 2009. Further descriptions of the osteology of Deinonychus antirrhopus (Saurischia, Theropoda). Bulletin of theBuffaloSociety of Natural Sciences 38, 43-54.

- . & Parsons, K. M. 2015. 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within the ontogeny of Deinonychus antirrhopus (Theropoda, Dromaeosauridae). PLoS ONE 10(4): e0121476.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