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chiffchaff 鳥:從邊緣看雀形目鳥類(第一部分)

我不時地努力瞭解更多關於雀形目鳥類的多樣性(請參閱下面的文章列表瞭解之前的努力)。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不時地努力瞭解更多關於雀形目鳥類的多樣性(請參閱下面的文章列表瞭解之前的努力)。這是一個如此龐大且極其多樣化的進化枝,唉,我可能永遠無法完成它——除非,也就是說,我花大約一年的時間專門寫關於雀形目鳥類的部落格,而幾乎不寫其他內容。我在這裡決定做的是彙編我最近拍攝的各種雀形目物種的照片,並以此為藉口來談論雀形目鳥類的多樣性和系統發育[更新:正如您將看到的,這篇文章最終在範圍上變得更加侷限......]。這有點像試圖在洪水氾濫的河流上行走——你把你的杖插入河床,只有河床的那一部分,也只有那一部分,是你能夠寫的內容。不管這個類比是否有意義,我們開始吧……

哦,我標題中提到的“從邊緣看”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指的是我個人的一個想法,即西歐——特別是英倫三島(我的家)——在雀形目等鳥類的進化和歷史方面,是非常偏遠、邊緣的地區。 想想看:系統發育學告訴我們,雀形目鳥類的大部分關鍵分化都發生在澳大拉西亞、熱帶亞洲和非洲(例如,Beresford 等人,2005 年,Fuchs 等人,2006 年)。 歐洲——受到近期冰川歷史的強烈影響——僅僅是被遠距離飛行的遷徙者,或者那些起源於更南方或更東方的、相當耐寒的、適應寒冷氣候的專家所殖民。 因此,從生物地理學和進化的意義上來說,我“從邊緣”給您寫信; 從一個遙遠的大西洋前哨,每當我們討論進化歷史時,應該被最後考慮,而不是像通常那樣由於歷史的、以人類為中心的偏見而首先考慮。

這是一隻普通的嘰喳柳鶯(Phylloscopus collybita),在西歐是一種常見的、無處不在的葉鶯。 我在威爾士的卡馬森郡拍攝了這隻特殊的鳥,你不會相信我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才得到你在這裡看到的影像(或者,如果你自己拍攝鳥類,也許你會相信)。 葉鶯(Phylloscopus 屬物種)是細嘴食蟲動物,上方呈綠灰色,下方呈白色。 曾經有人嘗試在Phylloscopus 屬內識別新的屬或“亞屬”(即 CryptigataSeicercusAcanthopneuste),結果是徹底的非單系性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的混亂(Olsson 等人,2005 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葉鶯及其同類在雀形目系統發育中屬於哪裡? 它們毫無爭議地屬於鶯總科(Sylvioidea),這是一個主要的雀形亞目雀形進化枝,包括所有舊大陸鶯以及鵯、扇尾鶯、繡眼鳥、舊大陸鶇鶥和許多類似的鳥類(雀形亞目 = 包含所有麻雀狀、雀狀和鶯狀雀形目鳥類的進化枝)。 然而,所有舊大陸鶯都應該歸為一類的觀點並沒有得到分子資料的支援。 傳統上認為葉鶯屬於鶯科(Sylviidae)——“舊大陸鶯科”——但最近的系統發育研究發現,柳鶯屬(Sylvia)的鶯更接近舊大陸鶇鶥、繡眼鳥、扇尾鶯科等等,這意味著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葉鶯及其同類顯然不屬於這個進化枝(Beresford 等人,2005 年;Alström 等人,2006 年;Johansson 等人,2008 年)。 實際上,對葉鶯進行分類的最佳方法可能是給它們自己的“科”——柳鶯科(Phylloscopidae)——它與鉤嘴鶥科(Cettidae)和相關的鶯總科進化枝接近(但又不同)(Alström 等人,2006 年;Johansson 等人,2008 年)。

儘管這可能看起來令人驚訝和激進,但傳統上與葉鶯一起討論的其他舊大陸鶯——即 Locustella 屬、Acrocephalus 屬和 Hippolais 屬的鶯——並不屬於與柳鶯科、鉤嘴鶥科等相同的類群,而是屬於鵯-鶇鶥-扇尾鶯進化枝(Alström 等人,2006 年;Johansson 等人,2008 年)。 當您開啟野外指南,看到所有那些鶯類鳥類排列在相同的幾頁上時,請記住這一點:它們實際上至少屬於三個不同的進化輻射,在鶯總科樹中彼此分離(除了 Acrocephalus 屬和 Hippolais 屬,它們確實是近親),並且在系統發育學上被熱帶非洲和亞洲的分類群所包圍。 [相鄰照片由 Vogelartinfo、Dirk-Jan Kraan、Andreas TrepteLasse Olsson 提供。]

嘰喳柳鶯在外形上與柳鶯(Ph. trochilus)非常相似而聞名(但在聲音上不同:“chiffchaff”這個名字是半擬聲詞)。 一些研究表明,兩者本質上是姊妹分類群,只有中亞的平原葉鶯(Ph. neglectus)介於兩者之間(它似乎比柳鶯更接近嘰喳柳鶯)(Badyaev & Leaf 1997;Helbig 等人,1996 年;Olsson 等人,2005 年)。 當然,如果傳統的嘰喳柳鶯“亞種”中的一些被認為值得物種級別,例如伊比利亞嘰喳柳鶯(Ph. brehmii)、加那利群島嘰喳柳鶯(Ph. canariensis)、東方或山地嘰喳柳鶯(Ph. sindianus)和西伯利亞嘰喳柳鶯(Ph. tristis),那麼情況就會變得更加複雜。 是的,正如通常情況一樣,“嘰喳柳鶯”是一個多型實體,包含著相當大的多樣性,它的一些“亞種”比其他鳥類群體中許多普遍認可的“物種”更“獨特”,並且很容易根據形態、聲學、雜交模式和 DNA 進行區分(Helbig 等人,1996 年)。 [下面的嘰喳柳鶯由 Andreas Trepte 拍攝;柳鶯由 Rob Bendall/Highfields 拍攝。]

無論如何,已知普通的嘰喳柳鶯和柳鶯在某些地方會雜交(雜交種具有“雜交歌曲”,其中包含雙親物種的歌曲短語)(da Prato,1993 年)。 儘管人們普遍認為它們除了聲音相似外,其他方面都很相似,但如果您知道要尋找什麼,實際上它們並不難區分:柳鶯體型較大,頭部較淺且不那麼圓拱,初級飛羽突出略長,並且它們“更明亮”,腿呈淺棕色/粉紅色(而不是較深的灰色腿),並且整體看起來更褪色。 兩者的棲息地偏好也略有不同。 嘰喳柳鶯通常僅限於有高大落葉喬木的地區,而柳鶯則更多地與林地邊緣、灌木叢和空曠地相關聯。 然而,兩者在生態學方面一定非常相似,因為一些研究表明,當其中一個物種佔據一個棲息地時,另一個物種會被阻止這樣做(Saether,1983 年)。 柳鶯體型稍大,因此如果它們首先佔據棲息地,往往會佔據優勢(Saether,1983 年)。

本文是作為快速摘要而撰寫的,最初的計劃是我想用它來展示我的一些威爾士嘰喳柳鶯照片。 毋庸置疑,人們對葉鶯的雜交、分佈、生態、覓食行為、系統學和系統發育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你們都可以透過在下面的評論中說出聰明而精彩的話,來幫助使這篇文章(及其評論)變得非常完整。 因此,現在輪到你們了……(瘋子和創造論者:讓我們看看當不涉及中生代恐龍和靈長類動物時,你們是否能找到要說的話)。

稍後將有更多“從邊緣看”的舊大陸雀形目鳥類。 下一篇:山雀(再次)。 有關之前關於雀形目鳥類的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Alström, P., Ericson, P. G. P., Olsson, U. & Sundberg, P. 2006。鶯總科鳥類的系統發育和分類。《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38, 381-397。

Badyaev, A. V. & Leaf, E. S. 1997。柳鶯屬Hippolais 屬鶯類歌曲特徵的棲息地關聯。《The Auk》114, 40-46。

Beresford, P., Barker, F. K., Ryan, P. G. & Crowe, T. M. 2005。非洲特有種跨越鳴禽(雀形亞目)樹:幾個進化“謎團”的分子系統學。《倫敦皇家學會學報B》272, 849-858。

da Prato, S. R. D. 1993。嘰喳柳鶯。見 Gibbons, D. W., Reid, J. B. & Chapman, R. A. (編)《鳥類繁殖新圖集》。T & A D Poyser, 倫敦, pp. 348-349。

Fuchs, J., Fjeldså, J., Bowie, R. C. K., Voelker, G. & Pasquet, E. 2006。非洲鶯屬 Hyliota 作為鳴禽樹中迷失的譜系:支援雀形亞目起源於非洲的分子證據。《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39, 186-197。

Helbig, A. J., Martens, J., Henning, F., Schottler, B., Siebold, I & Wink, M. 1996。古北界嘰喳柳鶯 Phylloscopus collybita 複合群的系統發育和物種界限:線粒體遺傳分化和生物聲學證據。《Ibis》138, 650-666。

Johansson, U. S., Fjeldså, J. & Bowie, R. C. K. 2008。雀形亞目(鳥綱:雀形目)內的系統發育關係:基於三個核內含子標記的綜述和新的分子系統發育。《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48, 858-876。

Olsson, U., Alström, P., Ericson, P. G. P. & Sundberg, P. 2005。非單系類群和隱存種——來自葉鶯(柳鶯屬,鳥綱)分子系統發育學的證據。《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36, 261-276。

Saether, B. 1963。嘰喳柳鶯(Phylloscopus collybita)和柳鶯(Phylloscopus trochilus)在領地系統中的種間間隔機制。《Ornis Scan》14, 154-160。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