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今天我想更多地談論雀形目鳥類,我知道這會讓你們高興。特別是:山雀!!在歐洲,幾種山雀非常普遍。在英格蘭南部這裡最常見的兩種是[大山雀] Parus major 和[歐亞藍山雀] Cynanistes caeruleus。這篇文章最初是關於這兩個物種的,但它變得太長了,所以我最終把它分成了兩部分。
哦,對了:再次強調,標題中提到的“從邊緣地帶”的想法指的是,西歐必須被認為是雀形目帝國的邊遠前哨(請參閱之前的文章以獲得澄清)。請繼續閱讀以瞭解更多資訊。
正如(幾乎)每個鳥類愛好者都知道的那樣,除了黃眉山雀 Sylviparus modestus 和蘇丹山雀 Melanochlora sultanea 之外,所有的山雀——直到最近——都被歸類在一個稱為 Parus 的大型屬中,傳統上分為十個“亞屬”:Poecile、Periparus、Pardaliparus、Lophophanes、Melaniparus、Parus、Machlolophus、Cyanistes、Sittiparus 和 Baeolophus。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是,隨著更多資料的出現,人們越來越不滿意將相關物種真正歸為同一個大型屬的想法,並且認為這些“亞屬”應該是獨立的“屬”的想法變得流行起來(Gill et al. 2005, Gosler & Clement 2007, Johansson et al. 2013)……儘管並非被所有專家普遍接受(Päckert & Martens 2008)。像這樣的決定在一定程度上總是主觀的。然而,在這種特殊情況下,支援這種想法的理由來自於這樣一個事實:在傳統分類學中,形態異常的山雀肯定應該被劃分為它們自己的“屬”,但已知它們深深地巢狀在傳統“Parus”屬之中。我指的是[地山雀] Pseudopodoces humilis:一種非常奇怪的山雀,長期以來被錯誤地歸類為小型的[地鴉](並被稱為[藏地鴉])。它不僅是山雀科的一員,而且與大山雀及其親屬,即典型的 Parus 山雀尤其接近(James et al. 2003)(這在之前的 Tet Zoo 中已經簡要介紹過:請參閱下面的連結)。
山雀科的分佈方式表明,東亞和熱帶亞洲是其多樣化的主要中心,分子鐘資料表明,山雀科內的大部分分化發生在亞洲的中中新世時期(Päckert et al. 2007,另見 Johansson et al. 2013)。至少有兩次進入北美洲的事件發生在早上新世或晚中新世時期;向西進入歐洲和非洲的遷徙大約發生在同一時間(Gill et al. 2005, Päckert et al. 2007)。屬於藍山雀複合群(見下文)的類群在新近紀期間多樣化,地中海地區顯然是它們進化的“中心”(Päckert et al. 2007)。同樣,就生物地理學而言,西歐是一個“邊緣”地區——但對於進一步向南或向東繁殖的候鳥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地區,因為它在夏季接收到驚人的日照量。
無論如何,我們今天在這裡專門討論歐亞藍山雀。這是一種小型、經常光顧花園、棲息於林地的山雀,通常長約 12 釐米,重 11 克,通常尾巴較短,並具有獨特的黑色水平眼紋、白色臉頰斑塊、藍色頭冠和黃色胸部的組合。雌雄外觀相似,但透過實踐,你可以區分出顏色較暗的藍色雌鳥和顏色較亮的雄鳥。當條件合適時(例如,每公頃兩對),它可以以非常高的密度出現,並且產下雀形目鳥類中最大的窩卵之一:平均每窩產卵 7-12 枚,而 15 或 16 枚卵並不少見。記錄數量是 22 枚。
各種藍山雀通常是食蟲性捕食者,它們吃掉大量的毛毛蟲、蚜蟲、小蛾和其他小型昆蟲。它們也吃種子和芽,但我特別感興趣的是,它們似乎也充當著重要的傳粉者角色。如果你經常觀察它們,你會看到它們伸入花朵中,出來時臉上沾滿了花粉。然而,拜訪花朵(以及在花朵中或花朵內覓食)與為花朵授粉是不同的,直到 1985 年,歐亞藍山雀作為傳粉者(特別是引入英國的[貝母] Fritillaria imperialis 百合花)的明顯作用才引起人們的注意(Ford 1985)。
藍山雀可能只是拜訪花朵以竊取花蜜的舊大陸雀形目鳥類群體的一部分:[鶯](在之前的 Tet Zoo 雀形目鳥類文章中討論過)是其中的其他鳥類。從歷史和進化角度來看,有趣的是,一些鳥類最初可能是“食花鳥”,它們曾經利用專門的歐洲植物,而這些植物在更新世冰期後滅絕了(Búrquez 1989)。在歐洲地區,這種所謂的[鳥媒植物]今天只存在於加那利群島。這為之前的想法——在我關於滅絕鳥類“幽靈”的文章中討論過——鳥媒植物遍佈歐亞大陸可能表明與已滅絕的蜂鳥共同進化,因為這可能意味著鳥媒花與已知的、現存的歐亞類群(如鶯)共同進化,而不是與假設的已滅絕的蜂鳥共同進化,賦予了新的意義。
與廣泛分佈的雀形目鳥類的情況一樣,歐亞藍山雀是多型的——也就是說,存在幾種不同的形式,傳統上被認為是“亞種”。分佈在北非和不同加那利群島的一組類群傳統上被認為是 C. caeruleus “亞種”,但它們越來越被認為是屬於一個不同的物種:[非洲藍山雀] C. teneriffae。此外,還有人認為 C. teneriffae 是一個物種複合群,需要進一步劃分。已經進行了很多辯論(例如,Kvist 2006, Sangster 2005, Kvist et al. 2005)。我很幸運地在幾個場合見過非洲藍山雀——儘管我很想現在就談論它們,但這必須等到下次了。我一開始就沒打算寫這麼多關於藍山雀的文章,啊!下次見……
更多雀形目鳥類即將到來。有關之前關於雀形目鳥類的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Búrquez, A. 1989. 藍山雀, Parus caeruleus, 作為英國[貝母], Fritillaria imperialis 的傳粉者. Oikos 55, 335-340.
Ford, H. A. 1985. 澳大利亞南部和歐洲鳥類的食花蜜行為和授粉作用. Oikos 44, 127-131.
Gill, F. B., Slikas, B. & Sheldon, F. H. 2005. 山雀科(Paridae)的系統發育:II. 基於線粒體細胞色素 b 基因序列的物種關係. Auk 122, 121-143.
Gosler, A. G. & Clement, P. 2007. 山雀科(Paridae). In Del Hoyo, J., Elliott, A. & Christie, D. A. (eds) 世界鳥類手冊. Lynx Edicions, Barcelona, pp. 662-744.
James, H. F., Ericson, P. G. P., Slikas, B., Lei, F.-M., Gill, F. B. & Olson, S. L. 2003. Pseudopodoces humilis,青藏高原一種被錯誤分類的陸生山雀(Paridae):適應性區域轉移的進化後果. Ibis 145, 185-202.
Johansson, U. S., Ekman, J., Bowie, R. C. K., Halvarsson, P., Ohlson, J. I., Price, T. D. & Ericson, P. G. P. 2013. 山雀和[山雀](Aves: Paridae)的完整多基因座物種系統發育樹, 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 69, 852-860.
Kvist, L. 2006. 回應 George Sangster 的“Parus teneriffae 複合群(鳥類)中‘系統發育組’的分類學地位”. 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 38, 290.
- ., Broggi, J., Illera, J. C. & Koivula, K. 2005. 加那利群島藍山雀(Parus caeruleus teneriffae-group)的殖民和多樣化. 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 34, 501-511.
Päckert, M. & Martens, J. 2008. 山雀分類學中的陷阱 - 關於《世界鳥類手冊》山雀科章節的評論. Ibis 150, 829-831.
- ., Martens, J., Tietze, D. T., Dietzen, C., Wink, M. & Kvist, L. 2007. 山雀(Paridae)分子鐘的校準——線粒體基因的核苷酸取代率是否偏離 2% 規則? 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 44, 1-14.
Sangster, G. 2005. Parus teneriffae 複合群(鳥類)中‘系統發育組’的分類學地位:對 Kvist et al. (2005) 論文的評論. 分子系統發育與進化 38, 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