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蚓螈很重要

這是 Tet Zoo ver 3 上的第 200 篇文章 – 感謝,請遞來香檳、捐款支票等等。(暗示暗示)。計劃是撰寫一篇冗長的反思型文章,其中包含指向 Tet Zoo ver 3 迄今為止出現的所有內容的連結。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是 Tet Zoo ver 3 上的第 200 篇文章 – 感謝,請遞來香檳、捐款支票等等。(暗示暗示)。計劃是撰寫一篇冗長的反思型文章,其中包含指向 Tet Zoo ver 3 迄今為止出現的所有內容的連結。唉,我一直沒能找到時間來做這件事,它不得不等到會議季結束後才能完成。在那之前,這是一篇關於蚓螈的短文(對於 Tet Zoo 的老讀者來說,這是 2008 年在 ver 2 上發表的較長蚓螈文章中的一部分)。我真的需要再次詳細介紹蚓螈。並且在適當的時候我會這樣做。

所有現存的蚓螈(發音為 ‘say-see-lee-un’)都是長身、無肢、外表類似蠕蟲的兩棲動物,眼睛退化。[上方是真蚓屬的圖片,來自CalPhotos 資料庫。] 蚓螈主要為穴居性(適應於 burrowing),是地下的動物,儘管有些是水生或半水生的,有些陸生種類有水生幼蟲。肢帶完全缺失,皮膚褶皺(環狀皺褶)環繞身體。儘管它們大多是地下生活習性,但有些蚓螈物種在視覺上引人注目,呈藍色、紫色、綠色、亮橙色、黃色,或帶有亮黃色側條紋。其他一些則裝飾有斑點,或頭部顏色比身體淺。毒腺是存在的(有些物種甚至可能對人類有劇毒),因此,鮮豔的顏色很可能是警戒色。

最小的物種(如來自喀麥隆的蚓螈科侏儒蚓螈)在僅 70 毫米時就已成熟,而最大的物種——來自哥倫比亞的非常細長的湯普森蚓螈——則長達驚人的 1.5 米[湯普森蚓螈如下圖所示;照片由塔蘭·格蘭特拍攝]。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一些蚓螈進化枝的成員中(如南美洲的鼻蚓科),存在短尾,嘴位於頭部的前部;在另一些中,尾部缺失,嘴的位置更靠後,懸掛在頭部下方。蚓螈更奇怪的特徵之一是它們短小的感覺觸鬚。這些觸鬚是該類群獨有的,是成對的結構,從鼻吻兩側、眼睛和鼻孔之間的腔體中伸出。即使在最小的物種中,觸鬚通常也很容易看到。觸鬚來源於淚管、眼外肌和其他眼眶結構,與犁鼻器相連,據推測可以讓動物測試它們的環境以獲取感覺資料。

蚓螈的頭骨通常呈子彈形,堅固、厚骨且皮膚緊密附著。它們的後彎牙齒有時是鋒利的龍骨狀和雙尖的。蚓螈的眼睛有時在皮膚下可見,並位於骨質眼窩內(例如,魚螈屬),有時隱藏在頭骨的骨頭下(例如,硬皮蚓屬),有時完全缺失(例如,布朗蚓屬)[更新:不正確。請參閱評論]。

雖然觸鬚通常位於靠近鼻孔的位置,並且與眼睛有一段距離,但在某些物種中,眼睛和觸鬚的位置很近。硬皮蚓科僅包含硬皮蚓屬克羅塔帕蚓屬,是非洲赤道地區的特有物種,並且具有特別大的觸鬚孔,該孔位於鼻吻尖端附近,在下垂的嘴的前方。眼睛和觸鬚的靠近位置意味著它們已經連線在一起:在靜止位置,眼睛位於頭骨的側表面下方,但是觸鬚的完全伸出導致眼睛移出頭骨並沿著觸鬚向下移動(奧萊利等人,1996 年)。觸鬚中缺少色素沉著的一個區域大概可以讓光線到達視網膜。硬皮蚓科是唯一可以有意識地將眼睛移出頭骨的四足動物。硬皮蚓科的另一個不尋常之處在於缺少鐙骨。

人們普遍認為蚓螈是土壤無脊椎動物(如蚯蚓、螞蟻和白蟻)的廣食性捕食者——生態學家將這些動物稱為“土壤生態系統工程師”。然而,也有人認為,有些蚓螈是專食性的(專門捕食白蟻、蚯蚓或甲蟲蛹),甚至是食碎屑的,攝入腐殖質和其他植物碎片(Hebrard 等人,1992 年)。

鑑於兩棲動物基本上都是成年食肉動物*,最後一種說法將是激進的。唉,後來的研究表明,從相關物種(東非蚓螈科泰坦布朗蚓)的腸道內容物中回收的土壤和碎屑實際上代表了其蚯蚓獵物的腸道內容物(Gaborieau & Measey 2004 年)。包括青蛙、蜥蜴、穴居蛇(Presswell 等人,2002 年)以及可能的齧齒動物在內的小型脊椎動物有時會成為較大物種的獵物。蚓螈本身則被穴居蛇、魚類(Gazola Da Silva 等人,2007 年)以及引入的動物(如雞、豬和引入到塞席爾的馬島蝟)捕食。

* 是的,是的,我知道例外情況(並且在 Tet Zoo 上寫過關於它們的文章:西壬海妖的草食性、青蛙的食果性甚至食葉性等等)。

蚓螈分佈於世界各地潮溼的熱帶地區:在南美洲、赤道東非和西非以及包括菲律賓和印度-澳大利亞群島西部的熱帶亞洲地區。它們也棲息在塞席爾群島。蚓螈在非洲中部赤道地區和馬達加斯加的缺失很奇怪,我們應該考慮它們可能在這些地區等待被發現的可能性。通常被認為稀有且難以捉摸,但一些研究表明,至少某些蚓螈物種如果被搜尋,可能會很豐富(Measey 2004 年),並且實際上數量充足,(據推測)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尤其是考慮到它們對土壤生態系統工程師的捕食(Jones 等人,2006 年)。

當然,關於蚓螈還有很多很多很多需要說的,其中一些內容之前已經在 Tet Zoo 上介紹過了。別擔心,這些額外的資料將在適當的時候以更新的形式再次在這裡介紹——來自蚓螈世界的激動人心的訊息有很多!

有關之前 Tet Zoo 對蚓螈的報道,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Gaborieau, O. & Measey, G. J. 2004. 食白蟻還是食碎屑動物?對東非蚓螈泰坦布朗蚓(兩棲綱:無足目:蚓螈科)飲食的定量研究。動物生物學 54, 45-56。

Gazola Da Silva, F. F., Mott, T., Garey, M. V., & Vutule, J. R. S. 2007. Chthonerpeton viviparum Parker & Wettstein, 1929(兩棲綱,無足目,盲螈科)在巴西巴拉那州,以及該物種被Hoplias malabaricus (Bloch, 1794)(輻鰭魚綱,紅眼魚科)捕食的首次記錄。泛美水生科學雜誌 2, 261-262。

Hebrard, J., Maloiy, G. & Alliangana, D. 1992. 關於非洲蚓螈(兩棲綱,無足目)的棲息地和飲食的註釋。爬蟲學雜誌 26, 513-515。

Jones, D. T., Loader, S. P. & Gower, D. J. 2006. 東非蚓螈(兩棲綱:無足目)的營養生態學及其對森林土壤無脊椎動物的影響。動物學雜誌 268, 117-126。

Measey, G. J. 2004. 蚓螈稀有嗎?東非的視角。東非自然歷史雜誌93, 1-21。

Nussbaum, R. A. 2000. 蚓螈。在 Cogger, H. G., Gould, E., Forshaw, J., McKay, G. & Zweifel, R. G. (顧問編輯) 動物百科全書: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Fog City Press (舊金山), pp. 492-499。

O’Reilly, J. C., Nussbaum, R. A. & Boone, D. 1996. 具有可伸出眼睛的脊椎動物。自然 382, 33。

Presswell, B., Gower, D. J., Oommen, O. V., Measey, G. J. & Wilkinson, M. 2002. 南亞蚓螈兩棲動物飲食中的盲蛇。爬蟲學雜誌 12, 123-126。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