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有關於一項驚人的動物學發現的傳聞:一種新的現存奇蹄目動物——貘——即將從亞馬遜地區宣佈。 終於,論文發表了。 由馬里奧·科佐爾和一組同事撰寫,發表在《哺乳動物學雜誌》上,它描述了新的貘屬物種卡波馬尼貘 (T. kabomani),最初是在 2009 年對巴西土著獵人獲得的標本進行識別後才意識到其新穎性的,此後在博物館收藏中也得到了認可(Cozzuol等,2013 年)。 這是自 1865 年(當時貝爾德貘T. bairdii被命名)以來首次正式認可的新貘物種。
卡波馬尼貘 (T. kabomani) 是從當地獵人獲得的幾個標本中得知的。 模式標本是一隻年輕的成年雄性(由皮膚和骨骼代表),其他最近獵殺的標本也為人所知。 也許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奧多·羅斯福於 1912 年收集的部分頭骨和皮膚(今天儲存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藏品中)也屬於該物種(Cozzuol等,2013 年)。 正如經常發生的情況一樣,這個“新”物種實際上已經在博物館的架子上放了大約 100 年。 啊,事後諸葛亮。 該物種名稱是為了紀念當地帕烏馬里語中對貘的稱呼“Arabo kabomani”。
卡波馬尼貘 (Tapirus kabomani) 在形態學上與其他貘明顯不同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卡波馬尼貘 (T. kabomani) 如何被區分為一個新物種? 首先,它很小:長 1.3 米,肩高 90 釐米,估計重約 110 公斤。 這使其成為現存最小的貘。 在生活中,它的顏色特別深,鬃毛較低,前額比著名的巴西貘或南美貘T. terrestris更寬。
幾個顱骨特徵清楚地表明它可以與T. terrestris和其他貘區分開來。 與T. terrestris相比,T. kabomani具有更寬、更膨脹的額骨、較低的矢狀嵴以及鼻吻頂部更淺、更小的凹陷。 Cozzuol等 (2013) 包括一張圖,顯示了T. kabomani和T. terrestris之間的一些主要顱骨差異:最明顯的差異是矢狀嵴的形狀和額頂縫的位置,儘管你也可以看到T. kabomani的吻部比T. terrestris更纖細、更直(這是否意味著任何關於覓食行為和生態的資訊?)。 既然我們知道要尋找什麼,就應該很容易在藏品中發現更多的T. kabomani頭骨。
作者在形態測量分析中包括了來自活體(和幾個化石)貘的顱骨測量資料。 T. kabomani與其他貘明顯分離,形成一個獨特的叢集——它不與其大型T. terrestris叢集重疊,也根本不靠近它(Cozzuol等,2013 年)。
卡波馬尼貘 (T. kabomani) 特別有趣的是,與其他現存貘相比,它的四肢異常短——事實上,這個特徵甚至使T. kabomani與許多化石貘以及所有現存貘都不同(Cozzuol等,2013 年)。 那麼,它是一種最近進化而來的短腿形式(也許是一種矮小的、專門適應森林的貘),還是保留了原始比例的原始形式?
在貘的輻射演化中的位置?
Cozzuol等 (2013) 提出了一個新的基於形態學的貘系統發育。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結果令人驚訝地將貝爾德貘T. bairdii和馬來貘T. indicus放在一起(在一個包含北美和中美洲化石物種T. polkensis、T. haysii和T. veroensis的進化枝中),並作為包含南美特有物種的進化枝的姊妹群。 在後一個進化枝中,T. kabomani被恢復為位於一個進化枝之外,該進化枝包含山貘T. pinchaque、T. terrestris和已滅絕的更新世和全新世巴西物種T. cristatellus。 T. kabomani 特別與更新世巴西貘T. rondoniensis歸為一組。
其中一些結果可能會發生變化,尤其是馬來貘的位置:有其他跡象表明,相對於貘屬貘,該物種非常獨特,通常被認為是它們的姊妹分類群(Ashley等,1996 年;Norman & Ashley,2000 年)。 事實上,它相對於其他物種來說非常獨特,以至於一些人贊成使用“舊”屬名Acrocodia。 然而,另一項最新的形態學分析也發現,馬來貘巢狀在包含現存中美洲和南美洲貘的進化枝中,並且比任何其他現存貘都更接近貝爾德貘(Holanda & Ferrero,2012 年)。
分子資料似乎也表明T. kabomani是獨特且具有診斷意義的,事實上,它缺乏將T. pinchaque和T. terrestris歸為一組的分子特徵。 因此,總的來說,我們有一個小型、深色貘種群,它們在骨骼學上可以區分,從其他現存貘的皮膚特徵和體型上來看明顯不同,並且表現出獨特的分子特徵。 總而言之,這裡的證據看起來很充分。 我碰巧知道,作者曾嘗試了一段時間,想將這項非常重要的出版物發表在更高影響力的技術刊物上,但——正如經常發生的那樣——由於審稿人的懷疑而失敗了。 然而,讓我們希望這項發現能夠獲得它應得的宣傳和關注。
關於這一點,人們對這種貘在野外的情況知之甚少。 在當地土著獵人的幫助下,作者能夠識別出遠端相機拍攝的活體標本。 觀察表明,T. kabomani在巴西西南部亞馬遜地區的某些地區並不少見,但該地區——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正受到快速森林砍伐、人口增長和計劃中的水電工程的威脅(Cozzuol等,2013 年)。 該物種實際上可能分佈廣泛,因為它似乎也存在於亞馬遜最東部和哥倫比亞(Cozzuol等,2013 年)。
更多熱門的新貘新聞即將到來?
你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想知道另一最近被命名的聲稱是貘的物種是怎麼回事:馬庫斯·範·羅斯馬倫的Tapirus pygmaeus,也來自巴西亞馬遜地區。 雖然T. kabomani的模式標本由於其已萌出的第一臼齒而被證明在骨骼學上是成熟的,但T. pygmaeus的模式標本卻不能這樣說:似乎模式標本(顯然是因其假定的新穎小尺寸而命名的)是幼年個體,並且是T. terrestris的幼年個體。 Cozzuol等 (2013) 甚至沒有提到T. pygmaeus,我假設是因為它從未正式發表過。
然而,貘世界可能還會有其他驚喜在某個時候宣佈。 T. terrestris在 Cozzuol等 (2013) 的分子分析中不是單系群,而是形成了兩個被T. pinchaque分隔開來的叢集:這是一個有趣的結果,可能意味著其中一個叢集值得單獨認可。
新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並不經常被報道,但偶爾也會被報道。 自 1990 年代以來,已命名了中南大羚或武廣牛Pseudoryx nghetinhensis (Van Dung等,1993 年)、丁吉索袋鼠Dendrolagus mbaiso (Flannery等,1995 年)、大麂或大角麂Muntiacus vuquangensis (Do Tuoc等,1994 年)、小紅麞Mazama bororo (Duarte & Jorge,1996 年)、基蓬吉猴Rungwecebus kipunji (Beckman,2005 年;Jones等,2005 年)、巨型西猯Pecari maximus (van Roosmalen 等人,2007 年,但請參閱 Gongora等,2007 年) 和緬甸金絲猴Rhinopithecus strykeri (Geissmann等,2010 年) ——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跡象,表明可能仍然存在少量神秘的大型哺乳動物。 然而,我們不要超前了……
無論如何:一種新的活體貘——哇!!
有關貘和其他奇蹄目的先前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Tet Zoo 今日圖片# 3 (板齒犀)
倫敦格蘭特動物學博物館一日遊(包括對斑驢和其他斑馬的討論)
參考文獻 - -
Ashley, M. V., Norman, J. E. & Stross, L. 1996.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perissodactylan family Tapiridae using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COII) sequences. 《哺乳動物進化雜誌》3, 315-326.
Beckman, M. 2005. Biologists find new species of African monkey. 《科學》308, 1103.
Do Tuoc, Vu Van Dung, Dawson, S., Arctander, P. and MacKinnon, J. 1994. [Introduction of a new large mammal species in Vietnam]. 河內:森林資源調查規劃院。(越南語。)
Duarte, M. B. & Jorge, W. 1996. Chromosomal polymorphism in several populations of deer (genus Mazama) from Brazil. 《動物育種學檔案》45, 281-287.
Flannery, T. F., Boeadi, and A. L. Szalay. 1995. A new tree-kangaroo (Dendrolagus: Marsupialia) from Irian Jaya, Indonesia, with notes on ethnography and the evolution of tree-kangaroos. 《哺乳動物學》59: 65-84.
Geissmann. T, Lwin. G, Aung. S, Naing Aung. T, Aung. Z M, Hla. T, Grindley. M. & Momberg. F. 2010. A new species of snub-nosed monkey, Genus Rhinopithecus Milne-Edwards, 1872 (Primates, Colobinae), from northern Kachin State, northeastern Myanmar. 《美國靈長類動物學雜誌》doi:10.1002/ajp.20894
Gongora, J., Taber, A., Keuroghlian, A., Altrichter, M., Bodmer, R. E., Major, P., Moran, C., Damayanti, C. S. & González, S. 2007. Re-examining the evidence for a ‘new’ peccary species, ‘Pecari maximus’, from the Brazilian Amazon. 《西猯之聲》7 (2), 19-26.
Holanda, E. C. & Ferrero, B. S. 2012. Reappraisal of the genus Tapirus (Perissodactyla, Tapiridae): systematics and phylogenetic affinities of the South American tapirs. 《哺乳動物進化雜誌》doi: 10.1007/s10914-012-9196-z
Jones, T., Ehardt, C. L., Butynski, T. M., Davenport, T. R. B., Mpunga, N. E., Machaga, S. J. & De Luca, D. W. 2005. The Highland mangabey Lophocebus kipunji: a new species of African monkey. 《科學》308, 1161-1164.
Norman, J. E. & Ashley, M. V. 2000. Phylogenetics of Perissodactyla and tests of the molecular clock. 《分子進化雜誌》50, 11-21.
Van Dung, V., Giao, P. M., Chinh, N. N., Tuoc, D., Arctander, P. & MacKinnon, J. 1993. A new species of living bovid from Vietnam. 《自然》363, 443-445.
van Roosmalen, M. G. M., Frenz, L., van Hooft, P. de Iongh, H. H. & Leirs, H. 2007. A new species of living peccary (Mammalia: Tayassuidae) from the Brazilian Amazon. 《波恩動物學貢獻》55, 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