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蛙、莎草蛙和睡蓮蛙簡要介紹

這是一篇關於一組青蛙的非常簡短的文章。它是最初於 2007 年 11 月發表在 Tet Zoo ver 2 上的文章的略微修改版本。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是一篇關於一組青蛙的非常簡短的文章。它是最初於 2007 年 11 月發表在 Tet Zoo ver 2 上的文章的略微修改版本。

葦蛙、莎草蛙和睡蓮蛙,或稱葦 frog 科,是一箇中等大小的類群(包含約 215 個物種),主要是樹棲蛙類,它們在水邊或水邊的植被中攀爬。所有物種都特產於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許多物種顏色鮮豔、圖案大膽,有些物種(如大理石紋 rush 蛙Hyperolius marmoratus)以其多型性而聞名——也就是說,同一物種內的個體外觀可能截然不同,有些是條紋狀的,有些是斑點狀的,有些是純色的[鄰近照片由尼克·霍布古德拍攝]。一些葦 frog 科動物(如Kassina 奔蛙,其中一種如下所示[照片由LA 道森拍攝])主要是陸生的,擅長奔跑而不是跳躍。許多葦 frog 科雄性動物的鳴囊特別大,有時充氣後比身體的其他部分還要大。

該類群的成員還因擁有盤狀喉腺而與眾不同——這是一種獨特的結構,在鳴囊的前緣形成一種脂肪盾。感謝馬克·舍爾茨,我剛剛瞭解到Starnberger人(2013 年)對這種結構的研究。他們透過生化和組織學技術表明,該腺體釋放揮發性化合物,大概是在青蛙給鳴囊充氣的同時!因此,這些青蛙似乎同時用聲音和化學訊號來宣傳自己。這並非完全新穎,因為先前已在四個陸生蛙類群(澳大利亞地蛙、蟾蜍、箭毒蛙和馬達加斯加曼蛙)中記錄到釋放氣味化學物質(包括資訊素)(Starnberger人,2013 年)。然而,化學腺與鳴囊的關聯——以及與發聲的關聯——似乎是葦 frog 科特有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有關發現和塑造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與真正的樹蛙科一樣,葦 frog 科動物也具有中間節(位於遠端和倒數第二指骨之間的輔助指節)。在蛙類中的其他地方,相關的 squeaker 類群(正式名稱為 Arthroleptidae)的成員也具有中間節,因此似乎這些結構在新蛙類中趨同進化了多次。事實上,組織學研究表明,葦 frog 科和 squeaker 的中間節並非同源。

所有葦 frog 科動物都有自由生活的蝌蚪,但已經進化出各種方法來保護卵和/或蝌蚪免受乾燥和捕食。許多樹棲葦 frog 科動物將膠狀卵塊產在懸在水面上的植被上(蝌蚪孵化後會沿著植被滑入水中)。卷葉Afrixalus 蛙透過顧名思義的方式來保護它們的卵。它們可能會將卵產在水面之上或之下,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會使用卷葉技巧。

傳統上認為,葦 frog 科包括 50 多個物種的葉蛙或森林樹蛙(Leptopelis),它們也產於撒哈拉以南非洲,通常被歸為自己的葦 frog 科“亞科”Leptopelinae。然而,leptopelines 現在似乎不是葦 frog 科動物,而是 squeaker 類群的一部分(Vences人,2003 年,Frost人,2006 年Pyron & Wiens,2011 年)。一些 leptopeline 物種將卵產在靠近水池的洞穴或窪地中。當蝌蚪孵化時,它們會爬到水源處。L. natalensis 的蝌蚪就是這樣做的,它們是不同尋常的鰻魚狀小生物,據說它們能夠以驚人的速度游泳,並能跳出水面 70 毫米以上(Arak,1986 年)。L. brevirostris 特別有趣,因為它是一種口孵動物:這是一種奇異的習性,我相信您也知道,這種習性也存在於樹蛙科Rhinoderma darwinii 中。2005 年命名的一個物種 L. crystallinoron 是又一種缺少鼓膜的青蛙。

我們將及時回到葦 frog 科和 arthroleptids,哦,是的!

有關青蛙和蟾蜍的先前 Tet Zoo 文章,請參閱...

參考文獻 - -

Arak, A. 1986. Frogs. In Halliday, T. & Adler, A. (eds) Animals of the World: Reptiles and Amphibians. The Leisure Circle (Wembley, UK), pp. 36-51.

Frost, D. R., Grant, T., Faivovich, J., Bain, R. H., Haas, A., Haddad, C. F. B., De Sá, R. O., Channing, A., Wilkinson, M., Donnellan, S. C., Raxworthy, C. J., Campbell, J. A., Blotto, B. L., Moler, P., Drewes, R. C., Nussbaum, R. A., Lynch, J. D., Green, D. M. & Wheeler, W. C. 2006. The amphibian tree of lif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97, 1-370.

Pyron, R. A. & Wiens, J. J. 2011 A large-scale phylogeny of Amphibia including over 2,800 species, and a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extant frogs, salamanders, and caecilian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61, 543-583.

Starnberger, I., Poth, D., Peram, P. S., Schulz, S., Vences, M., Knudsen, J., Barej, M. F., Rödel, M.-O., Walzl, M. & Hödl, W. 2013. Take time to smell the frogs: vocal sac glands of reed frogs (Anura: Hyperoliidae) contain species-specific chemical cocktails.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10, 828-838.

Vences, M., Kosuch, J., Glaw, F., Böhme, W. & Veith, M. 2003. Molecular phylogeny of hyperoliid treefrogs: biogeographic origin of Malagasy and Seychellean taxa and re-analysis of familial paraphyly. Journal of Zoological,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Research 41, 205-215.

Darren Naish is a science writer, technical editor and palaeozoologist (affil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K). He mostly works on Cretaceous dinosaurs and pterosaurs but has an avid interest in all things tetrapod.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downloaded at darrennaish.wordpress.com. He has been blogging at Tetrapod Zoology since 2006. Check out the Tet Zoo podcast at tetzoo.com!

More by Darren Nai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