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記憶與我們頭腦中播放的電影

彼得·卡魯瑟斯在利茲大學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作為一名本科生學習哲學,利茲大學是維特根斯坦學術研究的重鎮。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彼得·卡魯瑟斯在利茲大學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作為一名本科生學習哲學,利茲大學是維特根斯坦學術研究的重鎮。卡魯瑟斯在其職業生涯的早期研究了這位奧地利-英國哲學家的思想,從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在其間出版了關於維特根斯坦的書籍。

他一度決定加入一個閱讀小組,討論丹尼爾·丹尼特、傑裡·福多和托馬斯·內格爾的思想,他們的工作涉及心靈哲學。“那更有趣,”他說。“我就開始橫向發展。在我寫完關於維特根斯坦的書之後,我就再也沒有拿起維特根斯坦的書。”

卡魯瑟斯現在是馬里蘭大學哲學系的教授,他的興趣,就像他的導師們一樣,集中在心靈哲學和認知科學上。他最近的工作涉及對工作記憶本質的探索。去年,他在國家科學院的亞瑟·M·薩克勒座談會上發表了關於工作記憶及其如何進化的演講,然後撰寫了一篇關於該主題的論文 (PDF),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我請卡魯瑟斯解釋我們對這個臨時心理儲存區域的瞭解,以及人類的版本是否有什麼特別之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什麼是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是指在活躍和有意識的狀態下維持一種表徵的能力,這種表徵隨後可以用於進一步的處理或進一步的推理。一個經常被使用的例子是,當有人告訴你他們的電話號碼,你需要記住這個號碼,同時你走到另一個房間去拿紙和筆。

在研究人類認知的本質時,為什麼工作記憶如此重要?

工作記憶容量的差異與其他重要的認知能力相關。工作記憶的差異與流體g或一般智力密切相關。它們與推理能力相關。許多人開始認為,工作記憶是我們考慮流體g時所考慮的,儘管可能不是全部。

為什麼這個心理草稿本對一般智力如此重要?

我們必須做的許多日常智慧活動,例如進行一些心算,都發生在工作記憶中。試圖專注於道路,同時與車裡的人交談也發生在工作記憶中,因為你必須記住談話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同時專注於其他事情。與此同時,你必須抑制或忽略某些干擾項。保持專注的注意力是流體一般智力的核心

人類的工作記憶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和其他動物的工作記憶有何不同(如果有的話)

在其基本結構中,它可能根本沒有不同。我認為我們沒有足夠的研究來證明這一點,但有證據表明其他動物可以維持表徵。在刺激消失後,他們也可以使用視覺意象來呼叫表徵。他們可以操縱這些表徵進行長期或中期規劃。我們用工作記憶做的所有事情,看起來其他動物也能做到。

那麼人類的工作記憶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關於到底發生了什麼,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有可能是,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我們是工作記憶的長期使用者。我們一直都在幻想。我們每天每時每刻都在使用工作記憶。當我們沒有在工作時,我們就在走神想象一些事情。這意味著你總是在思考替代計劃和替代做事方式等等。

是否有任何證據表明,人類獨有的大腦回路允許我們使用這些涉及想象力的心理能力?

我認為這更可能是動機性的。電路的佈線可能存在細微的差異,但不會是主要的。更多的是關於動機。一個人有動力去呼叫和生成工作記憶,作為一種內在獎勵,以便能夠使用想象力。

我最近在一篇論文中與一名研究生一起推測,也許這就是人類獨特的假裝遊戲的功用。有很多動物進行粗暴的打鬧遊戲。但想象力遊戲似乎是人類獨有的。所有人類都這樣做。它在每個文化中都在大致相同的年齡上線。也許它的目的是讓大腦進入一種生成由環境暗示的表徵的模式。

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假裝香蕉是電話。它的形狀大致相同。你所做的是想象它是一部電話,並在其上施加一個表徵並相應地使用它。這種自我生成的活動可以內化,最終,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根本不必將你的遊戲外化。你只需使用你的想象力。

圖片來源:辛迪·菲利普斯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