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維基解密或稜鏡計劃的幕後推手會是誰?請告訴我們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維基解密的遺產——曝光政府機密資訊——現在非常流行。

它不會止步於稜鏡計劃和向《衛報》和《華盛頓郵報》透露美國監控計劃內幕的政府承包商。

問題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肯定會有“下一個”。對於精明的預測者來說,這是一個無限可能性的命題。這不僅僅是洩密內幕人士與政府的對抗,而是官僚與官僚的對抗:中國與美國,俄羅斯與喬治亞,以色列與中央情報局(不再需要喬納森·波拉德)。可能性是無限的。無國界駭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請幫助我們。

如果您擁有網路全知的能力,這一切會走向何方?可能會發生什麼,或者誰是重大糾紛的幕後推手?據稱匿名的Tor會被揭露為政府窺探的目標嗎?震網背後的主謀是誰?敘利亞政府是否應對那裡的 регулярные 斷網負責?在2008年兩國衝突期間,是駭客網路還是俄羅斯政府機構關閉了喬治亞網際網路上的網站?

幫助我們新增到列表中,並告訴我們您對這一切的道德性有何看法。 那些被吹捧的大資料的工具越來越普及,讓我們能夠深入到最黑暗的資料庫的最深處,應該被自由支配嗎? 是否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請告訴我們。

圖片來源:Adam Feuer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