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大眾科學》的每週編輯會議上,我經常是那個大嗓門。
我通常試圖在爭論中佔上風。當有人建議寫一篇關於谷歌網路搜尋眼鏡的文章時,我從內心深處就反感:“那是我聽過的最糟糕的科技想法。” 磁懸浮?那是為衛星時代的工程師設立的就業專案。載人航天計劃呢?我們還是別提那個了吧。
我在《大眾科學》的主要職責是神經科學。但每次我走進會議室,也會把平均年齡拉高大約五年,所以我反覆接觸到雜誌報道的大部分內容,無論是全息宇宙還是逆轉座子。這往往讓我在編輯們開會時,比應有的程度更愛饒舌,更愛翻白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一位資深編輯注意到我願意隨時插話——並且可能希望避免因我的跑題而導致的冗長偏題——認為我的精力或許可以更好地轉移到更具建設性的事情上:比如增加網站流量。
所以這是我在“Talking Back”(直言不諱)部落格上的第一篇文章,這是一個關於技術、科學和其他方面的個人見解。
我的目標是分享看法、偏見和偏好——因此得名。這些思考將涵蓋各個子學科領域,並且會比其他方面更側重於大腦,它仍然佔據了我大部分注意力。我希望提供第二意見、被忽視的細節,甚至是對那些湧入我收件箱、液晶顯示屏和基底神經節的無休止的頭條新聞、摘要、訪談記錄、推特噴發等等的輕率評論,這些東西每時每刻都在衝擊著我的工作。
唱反調會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我也希望避免科學寫作和評論中過於常見的趨勢,即採用非黑即白的分類,在這種分類中,一項研究發現要麼被斥為微不足道而不值得注意,要麼被奉為最新的“老天爺的智慧”奇蹟。審視是好的。科學不是堡壘。它只有透過一次又一次地自我推翻才能進步。然而,同樣沒有必要用棒球棒的力量將每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粉碎成知識塵埃。
直言不諱應該是任何部落格的目的,而不僅僅是這一個。這裡的好處是,與我在每週編輯會議上的同事不同,您可以隨時“關閉”我,只要您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