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4月30日晚上,我參加了紐約科學院的一個小組討論,主題是各種形式的科學不端行為,從剽竊到公然操縱資料。這是一個引人入勝且令人深感不安的話題,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我每天在辦公桌上仔細研讀的研究報告。在由《大眾科學》主編瑪麗埃特·迪克里斯蒂娜主持的會議結束後,我以為至少在接下來的一週內,我不會再接觸資料造假的事情了。
然而,第二天早上,來自《大眾科學》外文版的編輯和其他代表舉行了一次早餐聚會。我向在場的一些編輯詢問了可能引起我們美國國內關注的報道。科恩·德·巴克是EOS的商務總監,EOS是一家總部位於安特衛普的科學雜誌集團,出版荷蘭版《大眾科學》。他提到了線上新聞協調員雷諾·維貝克的一項研究,內容是關於令人驚訝的——欺詐,各種各樣的欺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維貝克與荷蘭精神病學家約裡·泰丁克合作,決定探討比利時弗拉芒地區欺詐性研究行為的普遍程度,因為 2011 年荷蘭社會心理學家迪德里克·斯塔佩爾醜聞的衝擊仍在持續發酵。(參見《紐約時報雜誌》特寫,該特寫於 4 月 28 日刊登,內容是關於斯塔佩爾的。)
維貝克和泰丁克在帕斯卡爾·德克魯斯調查新聞基金的支援下,撒下了一張大網。他們聯絡了弗拉芒地區每所大學醫學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發出了 2500 多份問卷,並收回了 315 份完全完成的匿名回覆。
答案令人震驚。在回覆問卷的研究人員中,有 4 人(即 1.3%)承認他們在過去三年中至少有一次偽造資料,這些不當行為可能仍未受到懲罰。更重要的是,有 23 人(即 7.3%)的問卷回覆者從事過所謂的“潤色”——即刪除資料或結果,以使他們的工作與最初的假設相符。在弗拉芒地區大學發現的大約 8% 的欺詐行為,與 2009 年發表在PLoS ONE上的一項針對全球研究的薈萃分析中發現的平均 2% 的“髒事”相比,要高得多。
EOS 在其四月刊上發表了調查報告(英文 PDF),泰丁克和維貝克目前正準備向科學期刊提交一篇文章。“當你發現有四個人偽造資料時,那已經很多了,”維貝克在一次採訪中說道,並補充道:“人們非常願意配合這項調查,並承認存在問題。他們一直無法發聲,突然有機會就科學欺詐進行溝通。這可以解釋我的調查中較高的數字[與 PLoS ONE 薈萃分析相比]……我現在很高興看到弗拉芒地區正在進行辯論,大學也在採取行動。他們希望開設研究誠信課程。他們希望這裡的研究人員公佈他們的原始資料。”
受訪者表示,“不發表就出局”的緊迫性是違規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調查發現,三分之二接受調查的教授都面臨著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到期刊上的巨大壓力,近 70% 的受訪者都添加了一位未參與研究的作者的名字。
伊凡·奧蘭斯基是撤稿觀察的創始人之一,曾任《大眾科學》的編輯,也是紐約科學院活動的小組成員之一。文章引用了他的話,稱當涉及到醫學研究時,這些數字並不令人驚訝。“與製藥行業合作可以為研究人員帶來經濟回報。這可能會給科學家施加壓力,讓他們偷工減料,”他評論道。
正是像這樣的研究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科學的開展方式。《自然》雜誌剛剛發表了社論,呼籲提高研究的透明度。(《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第三屆世界研究誠信大會計劃於 5 月 5 日至 8 日在蒙特利爾舉行。
EOS 在文章結尾呼籲重新思考科學事業。“發表壓力和專業期刊對積極和引人注目的成果的需求是否變得如此之高,以至於危及了許多研究的科學價值?這項調查可以成為開啟辯論的起點,並在可能的情況下改進或徹底修改科學系統。”
圖片來源: 來自EOS四月刊發表的英文版“科學欺詐:硬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