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迪颶風期間的科學課:可怕的青春痘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桑迪颶風期間,我和我的兒子本傑明一起被困在曼哈頓北部的公寓裡,他正在為醫學院的顱神經考試學習。我沒完沒了地考他,動眼神經(顱神經 III)、舌下神經(顱神經 XII)等等。

然後他主動說出一個我以前從未聽說過的醫學軼事,比最近在沒完沒了的 Twitter 上看到的任何內容都好。在上週的一次講座中,一位解剖學教授提到,如果你擠破鼻子上的青春痘並使其感染,可能會導致腦部感染,而且是很嚴重的感染。僅僅是一個擠破的青春痘就可能導致腦膜炎。以下是技術部分:來自嗅覺上皮細胞體的傳入神經延伸至鼻粘膜的暴露部分(把你的手指從那裡拿開)。嗅覺上皮中的這些細胞體也透過篩板連線到嗅球,這是通往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膜)的開放門戶。簡而言之,這是一條從青春痘到大腦的通路。真噁心,太噁心了。

無論如何,也許每個人都知道這一點,只是我不知道。一個2010 年的小鼠研究清楚地闡明瞭這種機制,該研究表明,透過鼻子感染的腦膜炎奈瑟菌導致 20% 的死亡率。足以讓你走上恐蟎症的道路。我公寓裡的管道膠帶和塑膠布是用來建立一個無菌抗菌氣泡,而不是用來接住碎玻璃的。我需要管住自己的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桑迪颶風抵達紐約市引發了許多關於氣候變化和怪獸風暴發生率可能增加的評論。都很有見地。但它也普遍提醒人們,人口稠密的城市生活本身就具有脆弱性。我記得星期一晚上看到的影片,紐約大學醫學中心外排著長長的救護車隊伍,所有救護車都在協調有序地疏散大約 200 名患者,此前備用電源已經熄滅。這是一個令人欽佩且鎮定自若的反應。

這也讓我想到另一種事件的可能性,作為一個城市居民,我一生都在思考這種可能性。如果那是一枚核裝置,無論是小型還是大型,而不僅僅是一場後熱帶風暴,就不會有秩序井然的隊伍。曼哈頓的醫院可能會完全停止運作。倖存者將被迫自謀生路,加入到幽靈般的難民隊伍中,他們騎著腳踏車、步行、滑板車和嬰兒車,越過橋樑,穿過隧道。我們迫切需要採取措施阻止氣候變化——而且,同樣緊急的是,我們應該支援薩姆·納恩、亨利·基辛格及其同僚提出的零核武器提案。

來源: David Shankbone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