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請看:臉書並非因審查科學研究新聞而變得“酷”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最近看了《社交網路》。這部電影已經上映好幾年了,但我通常會等到可以在我家客廳免費觀看才看。

從那部電影中得到的啟示是,Facebook 倖存下來了——它是酷的那一個——而其他社交媒體網站則因沒有“領會”而失敗。我知道。這只是一部電影,但這個想法對我來說似乎是合理的。

合理,也就是說,對於大約十年前描繪的那個時代而言。那是過去。現在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從本週《大眾科學》Facebook 頁面上發生的事情來看,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家首屈一指的社交媒體網站目前的情況讓我想起了另一部電影,另一部(比《社交網路》好得多)的電影,我實際上付費觀看過,而且非常值得票價。我想到的是獲得奧斯卡獎的《竊聽風暴》,該片的劇情圍繞著極度偏執的東德秘密警察的運作展開。

一個面色蒼白的東德官僚監聽別人的電話談話與數字世界的極致有什麼關係?事實上,關係很大。

那麼這周發生了什麼?大大的差評:一個 Facebook 審查委員會——應該改稱為“官員”——決定審查一篇故事,該故事發表在 ScientificAmerican.com 上,我們將其轉發到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我在這裡反應過度了嗎?不,“審查”在這種情況下是正確的詞。

好吧,那是什麼故事?《自然》新聞報道了本週發表在著名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科學研究(《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我們在我們的網站上釋出了他們的故事,然後又在我們的 Facebook 頁面上釋出)。這個故事被廣泛追蹤,不僅是我們,還有數十家媒體,因為這項研究是對那些常年熱門話題之一的科學解讀,這些話題是集體迷戀的東西,無論你是否承認。那麼是什麼話題呢?好吧,讓我們委婉地在這裡說清楚:尺寸重要嗎?

這項研究使用了裸體男性的數字表示,這些表示既在研究報告中有所描述,又由《大眾科學》和線上其他地方重新發布,顯示了不同身高和不同陰莖尺寸的男性。一組女性受試者被詢問了這些男性模擬物的相對吸引力。當然,假設是男性比例可能在女性的選擇性中有點重要,這為陰莖尺寸作為性狀的進化提供了一些解釋,這是一種繞彎的方式來問:尺寸真的重要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請坐穩扶好:這取決於情況。典型的科學研究,對吧?人們甚至可能會問,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嗎?這甚至是一項好的研究嗎?

但這不是這篇文章的主題,在這裡也無關緊要。

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在故事發布到《大眾科學》的 Facebook 頁面後,它被審查了。“審查委員會”刪除了這篇文章,因為這家社交媒體巨頭有“嚴格的政策,禁止分享色情內容和任何涉及未成年人的明確性內容。” 咦?這有點令人驚訝,因為它出現在同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影響因子 9.681)中,該刊還收錄了標題為“Organization of lamprey variable lymphocyte receptor C locus and repertoire development”和“Biased assimilation, homophily and the dynamics of polarization”的文章。這是科學,而不是色情(很明顯,沒有人在這項研究的進行過程中受到傷害或剝削),對性和性心理學以及進化的研究對於人類知識的產生至關重要,儘管仍然令人興奮。

色情?審查委員會?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竊聽風暴》中的場景,在這些場景中,東德秘密警察特工透過耳機專心監聽同胞的電話——只不過那些面無表情的監視器已被快進到一個巨大的房間,裡面擠滿了比你更時髦、受過大學教育的矽谷“審查員”,他們正盯著自己的 Mac。

這也讓我想起了另一幅畫面,我回想起小時候,我的小學圖書管理員會翻閱每一期新的《國家地理》雜誌,以確保沒有裸露乳房的非洲部落婦女的照片出現在書架上供我三年級的男生們閱讀。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是的,尺寸很重要。至於男性用品,誰知道呢?但就前衛的數字媒體而言,它確實非常重要。事物會變得過大。當組織變得龐大時,無論是最近首次公開募股的美國公司還是蘇聯集團的官僚機構,它們都傾向於迷失方向。

而且,是的,Facebook,你應該回復這篇文章——並道歉。

圖片來源Mautz, B. S.、Wong, B. B. M.、Peters, R. A. 和 Jennions, M. D.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3);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維基共享資源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