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學家威脅抵制“人腦工程”

科學家們通常不會抗議高達12億歐元的資助專案。他們通常會盡量與組織者搞好關係,以便參與其中。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科學家們通常不會抗議高達12億歐元的資助專案。他們通常會盡量與組織者搞好關係,以便參與其中。

這次沒有人走上街頭,但超過200人(人數還在攀升),其中包括著名的科學家,正在利用網際網路的擴音器來抗議一項備受矚目的“大科學”事業。(截至美國東部時間下午,簽名人數為245人,上午為199人——幾乎所有(如果不是全部)似乎都是科學家。截至週二下午,人數已接近400人。詳情請見本文末尾。)

憤怒具體體現在一封致歐盟委員會的公開信中,信中籤署者聲稱“巨大人腦工程”的目標被誤導了。簽名者來自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機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人腦工程”試圖在10年時間內建立一個完整大腦的計算機模型,精確到單個分子的層面。長期以來,一些神經科學家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其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該專案主要由神經科學家亨利·馬科拉姆發起,他曾為《大眾科學》撰寫關於該主題的文章。(伊恩·桑普爾在《衛報》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抗議活動的詳細報道。此外,還可以看看塞巴斯蒂安·承撰寫的關於馬科拉姆及其建立數字大腦的願望的精彩書摘,該書摘曾在我們這裡刊登。我們對此的報道一直在進行中。或許還可以看看這裡這裡。)

以下是科學家們起草的表達不滿的信件片段

……我們希望表達這樣的觀點,即“人腦工程”(HBP)沒有走上正軌,歐盟委員會必須非常仔細地審視HBP的科學性和管理,然後再對其進行續期。我們強烈質疑HBP的目標和實施是否足以成為歐洲合作努力的核心,從而進一步加深我們對大腦的理解。

這封信呼籲對“人腦工程”進行獨立審查,或者可能將資金重新分配給一系列廣泛的神經科學專案,而不僅僅是關注“模擬大腦”。如果這兩個選項都無法實現,簽署這封信的科學家們承諾不參與該專案。

這不是你通常看到的“大科學”活動,對吧?

馬科拉姆回覆了我一條評論

神經科學界似乎還需要幾十年才能發展到其他學科的水平。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方向,可以將所有人聚集在一起,迎接這一宏偉的挑戰。只是令人難過的是,它被那些不想理解、相信二手謠言並且只想為他們的下一個實驗要錢的科學家們撕裂了。在我作為神經科學家的職業生涯中,我第一次對神經科學能夠回答關於大腦如何運作及其多種疾病的任何實際問題失去希望。

然後,葡萄牙尚帕利莫神經科學專案首席研究員扎克·梅寧回覆了關於批評浪潮的原因

歐洲的一大群(現在超過250名)神經科學家正試圖向歐盟委員會發出警鐘,表明“人腦工程”不是形成歐洲神經科學中心的有效載體。與美國的“腦計劃”不同,HBP是一項狹隘的資訊計算技術努力,與最初的宣傳相反,它沒有一個現實的理解大腦功能的計劃。我們希望公眾知道神經科學研究並不代表HBP。我們希望致歐盟委員會的公開信能夠幫助啟動對話,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奧巴馬政府的“腦計劃”——如果資金全部到位,可能是一項數十億美元的工程——也遇到了一些抱怨,但至少其中一些抱怨已經平息,因為主要的神經科學家已經承擔了重要的諮詢角色。

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會很有趣。現在,整個科學界最熱門的領域之一不得不應對一場前所未有的內部叛亂,這場叛亂正在暗中滋長,全世界都在關注。

一天後(週二下午):哇,這就像科學界的“阿拉伯之春”。請願書上的總人數現在已達379人,這是一份歐洲神經科學界的名人錄,其中散佈著歐洲以外的名字。這不是一份諾貝爾獎獲得者強調全球變暖是真實存在的請願書。這是一群首席研究員、研究所負責人和實驗室科學家,他們不喜歡資金在其領域的分配方式。來自神經科學界的響亮的疾呼

整件事引發了一系列有趣的政策問題。關於資金的基層抗議會變得司空見慣嗎?在資金批准之前,早先就對“人腦工程”存在分歧,但為什麼煙火沒有早點燃放——也許是在專案啟動後計劃的重點發生了變化?這是否會給其他大型生物學專案,包括美國的“腦計劃”潑冷水,因為政府會質疑在一個單一的大型專案上下注是否真的值得?

圖片來源:“人腦工程”

注意:這篇文章已更新(多次),因為一些與該故事相關的人員已與我聯絡。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