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夜店的寵兒,激發下一代抗抑鬱藥的開發,第 3 部分

最近的實驗研究表明,麻醉劑和俱樂部藥物氯胺酮可以快速緩解抑鬱症,這引起了許多大型製藥公司的興趣。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最近的實驗研究表明,麻醉劑和俱樂部藥物氯胺酮可以快速緩解抑鬱症,這引起了許多大型製藥公司的興趣。 不言而喻,抑鬱症影響著大量人群,而且幾十年來,尚未出現治療這種疾病的、全新的、有效的藥物方法。

人們對氯胺酮的熱情如此之高,以至於醫生們(通常在小型診所工作)已經開始開出低劑量的非專利麻醉劑的標籤外處方,以快速緩解le cafard——而且製藥公司正在考慮是否透過基於氯胺酮生物化學原理開發新藥來參與其中(閱讀第 1 部分第 2 部分)。

強生公司在歐洲的子公司已經對氯胺酮鼻腔噴霧劑進行了中期臨床試驗。 那裡的試驗使用了一種稍微改變的氯胺酮版本(艾司氯胺酮,對技術人員來說是“s”異構體),它省略了分子的一部分,並將藥理活性最強的部分保留在原位,從而可以減少化合物的施用量。 強生公司的神經科學研究負責人 Husseini Manji 說:“你可以使用低 30% 到 40% 的劑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將強生公司的艾司氯胺酮版本置於快速審批通道,但即使一切順利,患者可能仍需等待數年才能獲得處方。 艾司氯胺酮已在歐洲用作麻醉劑,但並非唯一的選擇。 氯胺酮似乎透過阻斷神經元上的停靠位點或受體(在本例中是必需的訊號分子穀氨酸附著的位置)起作用(詳細資訊仍在實驗室中收集)。 這種阻斷會觸發複雜的化學級聯反應,最終恢復受損神經元與其他腦細胞交流的能力。

如果這個過程在兩個關鍵的大腦區域(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的數百萬個神經元中倍增,製藥商希望憂鬱情緒會像雲一樣消散。 強生公司正在進行其他利用氯胺酮研究的專案——其中一個專案正在研究一種全新的藥物,該藥物靶向穀氨酸受體的選定部分,以期進一步微調抗抑鬱效果。 包括阿斯利康和羅氏在內的其他大型製藥公司也在採取類似的策略。

如果獲得 FDA 的正式批准,標籤外處方的問題可能會持續存在。 其中一個問題必須透過臨床試驗而不是在氯胺酮診所進行試錯來解決,即噴霧劑是否與靜脈輸注一樣有效。 通用非異構體形式的氯胺酮已作為鼻腔噴霧劑在標籤外使用,但並非所有評價都是正面的。 “它有幫助,但不如輸液那麼有效,”患有抑鬱症的患者 Dennis Hartman 說,他向開氯胺酮處方的醫生尋求幫助,其中一位醫生提供了噴霧劑。

如果獲得批准,類似氯胺酮的藥物將不可避免地比新興抑鬱症診所中使用的非專利麻醉劑更昂貴。 艾司氯胺酮或其 FDA 批准的同類藥物之一可能會透過健康保險計劃報銷,但保險公司對低成本非專利藥物的偏愛可能意味著,即使普通氯胺酮尚未完成臨床試驗,也可以考慮將其納入報銷範圍。 事實上,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的著名氯胺酮研究員 Carlos Zarate 甚至接到保險公司的電話,他們想更多地瞭解這種非專利藥物,以確定是否將其列入他們的處方集。

同樣尚不清楚的是,醫療機構是否可能在執法部門的幫助下,不得不接受所謂的超說明書外用藥——沒有保險的抑鬱症患者瞭解到可能存在一種改變情緒的快速解決方案,並開始自行濫用在俱樂部或街上購買的俗稱“K 粉”的特殊氯胺酮。

Hartman 認識一個走這條路的人。 “這位私人朋友接受了氯胺酮輸注 [來自醫生],”Hartman 說。 “他獲得了非常強烈的緩解,與我的非常相似。 復發後,他去尋求這種非法形式,但沒有得到相同的效果。” 如果強生公司的艾司氯胺酮試驗最終獲得可銷售的藥物,該公司計劃保護它免受那些想將其轉移用於娛樂用途的人的侵害。

如何處理氯胺酮是一個在各地(不僅僅是在美國)被提出的問題。 一位紐西蘭政府官員在 7 月釋出了一份報告,指示全國各地的衛生委員會在接到針對一名供應氯胺酮的醫生的投訴後,更仔細地審查標籤外處方。

不可避免的是,一種舊藥的新用途可能為深度抑鬱症患者帶來希望,這種草根吸引力開始產生自己的社交網路。 多達 20 位參與開氯胺酮處方的醫生在名為“Ketamine for Psychiatry”的 LinkedIn 群組中互動。 Hartman 參與建立一個新的網站,即氯胺酮倡導網路,以促進患者之間的行動主義——這是醫用大麻遺產的又一次迴響。

尋找新抗抑鬱藥的迫切需求意味著氯胺酮將繼續成為精神衛生專業人員及其患者關注的物件。 在未來五年內,監管機構和醫生將不得不弄清楚這種藥物(如果有的話)如何融入精神科醫生的藥典。 與此同時,醫生和患者越來越多地採用他們自己的本土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Ronald Duman,耶魯大學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