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腦電刺激與網際網路營銷的結合

追溯到幾千年前,斯克裡博尼烏斯·拉古斯、老普林尼和佩加蒙的蓋倫都是利用電鰩產生的電流來治療頭痛的忠實擁護者。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追溯到幾千年前,斯克裡博尼烏斯·拉古斯老普林尼佩加蒙的蓋倫都是利用電鰩產生的電流來治療頭痛的忠實擁護者。

11世紀,醫生伊本·西達嘗試將電鯰魚敷在前額上來治療癲癇。

如果這些受人尊敬的歷史人物還在世,他們可能會花費比特幣購買經顱直流電刺激器來治療患者——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遊戲玩家或提高他們的數學或記憶技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世界塑造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到目前為止,腦電刺激——用於治療帕金森病、抑鬱症或其他疾病(而不是用於認知增強)——需要在頭部鑽孔,接受會留下記憶空白的強烈電擊,或者去醫院接受治療,而這種技術的成本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太高了,無法在百思買購買。

至少在紙面上,時代已經改變了。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似乎解決了試圖控制你大腦中電視畫面時通常出現的所有問題。它不需要在頭骨上鑽孔。它似乎相對安全,你可以從網際網路上的各個地方訂購一套工具(或組裝好的裝置),只需幾百美元,甚至更少。

《神經元》雜誌上有一篇精彩的文章,其中關於古代人的事實是從那裡偷來的,文章談到了媒體和學術文獻中tDCS的現象。這篇文章記錄了2013年數百篇學術文章和數十篇印刷媒體報道,記錄了一種新的技術痴迷的到來,這種痴迷有可能與谷歌眼鏡相媲美,成為一種新的能夠擾亂你大腦的電子裝置。

tDCS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微弱的電流——你在煙霧報警器中使用的9伏電池——來提高或降低腦細胞的活動,可能是透過促進改變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連線點)中蛋白質的過程,所有這些都可能增強學習能力。至少這是一個想法,但研究這項技術的人們還不確定。

即便如此,這已經是“頭條”新聞的絕佳素材:“腦波是一項突破”,“用電刺激擺脫抑鬱症”,“電擊停止偏頭痛”(普林尼致敬)。這項技術還因增強“正常人”的腦力活動而聞名:“小腦電刺激,記憶力大增”,“腦電刺激提高數學技能”,“遇到問題——戴上你的電子思考帽。”

當然,第一個問題是它是否安全。沒有人能確定,一篇《紐約時報》的文章引用了一些專家的觀點,他們正為它是否會造成傷害而擔心。但我們這裡談論的是非常微弱的電流。如果這些電流真的有效,你可能會透過用電動牙刷刷牙10或20分鐘獲得幾乎相同的精神提升。更重要的問題可能是,除了調整大腦的內在力量以誘導安慰劑效應之外,它是否真的有任何作用。

我問了多倫多大學的安德烈斯·洛薩諾,他是帕金森氏病和其他疾病的侵入性深部腦刺激技術開發的領導者,他如何看待tDCS。這是他告訴我的

“風險相對較低,因為使用的電流很小。真正的風險在於這些療法的效用未經證實,其使用的監管也不盡如人意。它製造了虛假的希望,使人們將時間和資源投入到一些價值可疑和不確定的事物上。所有這些都可以透過進行適當的假對照臨床試驗來解決,我們可以弄清這件事的真相。”

當然,更有趣的是社會現象——人們一直渴望某種技術護身符,它能治癒所有疾病而不會造成任何傷害。(他們可以在電影《露西》的放映會上出售這些東西。)通常,沒有免費的午餐。與藥品一樣,如果裝置引起任何變化,通常都會有一些不良副作用。

也許最大的好處可能是谷歌對其大肆宣傳的“眼鏡”頭戴裝置的營銷。tDCS作為一種時尚配飾看起來比眼鏡更具極客風格,也許這將有助於人們更容易接受谷歌的下一個重大創想。

圖片來源:foc.us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