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大腦擁有明確的系統來追蹤動物在世界中活動時的行蹤,這一發現於10月6日獲得表彰,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三位研究人員。
倫敦大學學院的約翰·奧基夫在1971年發現了恰如其名的“位置細胞”——這個術語比過度使用的“大腦GPS”更具描述性。當大鼠在一個位置而不是另一個位置時,關鍵記憶形成中心——海馬體區域的位置細胞會被啟用。
幾十年後的2005年,挪威科技大學位於特隆赫姆的傑出的挪威夫婦團隊梅-布里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奧基夫的兩名前博士後——透過報告在附近的內嗅皮層中存在“網格細胞”,擴充套件了最初的工作。網格細胞提供了一組座標,使大鼠能夠與其環境中識別頭部位置和房間邊界的其他細胞協同導航。網格細胞和位置細胞協同工作,構成一個內部導航系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些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系統可能是終極應用程式,比Waze或任何其他下載都更好,它們可能讓您立即產生識別感,是的,我在這裡。“那是我的家,那是我的辦公室,那是地鐵入口。” 倒數第二句話中的“可能”是因為其中一些事情仍然需要超越齧齒動物研究才能在人類身上得到證實,儘管在人腦中已經發現了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的證據。它們存在的另一個明顯跡象來自每天出現的新聞報道,關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夜晚走失,這是內嗅皮層和海馬體神經元死亡的後果。
當您瞭解您可能不知道自己擁有的神經解剖學知識時,不妨閱讀《頭腦中的矩陣》,這是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詹姆斯·克尼裡姆對這項研究的出色描述,該描述發表在2007年的《大眾科學·心靈》雜誌上。在那篇文章中,克尼裡姆預言性地寫道:“這一發現是腦活動單單元記錄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發現之一。”
“第一次在我的辦公室閱讀宣佈這一發現的論文時,我立即意識到我正在閱讀一篇神經科學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從來沒有人報告過如此幾何規則、如此晶瑩剔透、如此完美的神經反應特性。這怎麼可能呢?然而,資料令人信服。“這改變了一切,”我喃喃自語。
要了解關於莫澤夫婦的最新訊息,請閱讀艾莉森·艾伯特在《自然新聞》上發表的這篇文章——“神經科學:挪威的大腦”——這篇文章非常幸運地在公告發布時準備好出版了。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