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ScientificAmerican.com剛剛發表了一篇關於智慧眼鏡的文章。 不僅僅是著名的谷歌眼鏡,還有一大批據稱將改變一切的智慧眼鏡:科技界在面部識別技術領域將有大動作。
我不知道,這項技術對我來說就是沒道理。 我可能是錯的,就像DEC執行長肯·奧爾森那句臭名昭著的名言一樣,他說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在家中使用個人電腦。 我承認這些小玩意可能有一些巧妙的用途,也許在手術室、工廠車間,或者引導迷路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回家。
除了特殊需求,我就是不明白。 我戴眼鏡,而我們公司的大多數人都不再戴了。 花費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美元進行手術以永久擺脫眼鏡表明,無論多小的、被設計成眼鏡狀裝置的電腦,都是行不通的。 當光線恰到好處時,坐在任何餐廳的靠窗桌子旁,觀察女性(和男性)在平板玻璃中審視自己。 戴上帶有小晶片的頭飾並不是人們渴望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不是勒德分子,但似乎技術在無縫融入現有的社會和商業生態系統時效果最佳。 智慧手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讓你可以透過放入口袋的東西來掌控你的生活。 我猜這就是人們在將微晶片內建化時真正想要達到的程度。 並沒有什麼決定性的極客辯證法規定了從大型機到小型機,再到桌上型電腦,然後是手持裝置,再到後來的谷歌眼鏡,最終甚至是神經植入的順序發展階段。
人們想要一臺電腦作為伴侶或助手。 他們不一定想要一個戴在臉上的電腦。 R2-D2很可愛。 坐在公共汽車上鄰座的人對著一副智慧眼鏡說話,或者對著鏡頭感測器瘋狂地眨著右眼來發送類似摩爾斯電碼的文字訊息,就一點都不可愛了。
來源: Antonio Zugaldia/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