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足三里 (ST36) 穴位位於膝關節下方。在小鼠身上,這個穴位——並希望在人類身上也一樣——可能是控制伴隨全身感染的、通常是致命的炎症反應的關鍵入口。在美國,每年有超過 25 萬患者死於敗血症,佔總死亡人數的 9% 以上。抗生素可以控制與敗血症相關的感染,但目前沒有藥物獲得 FDA 批准來對抗失控的免疫反應。
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醫學院紐瓦克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在 2 月 23 日的《自然醫學》雜誌上線上報道稱,用電流透過針灸針刺激足三里穴位,激活了小鼠體內的兩條神經通路,導致產生一種生化物質,從而平息了在小鼠體內誘發的類似敗血症的炎症反應。(《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這項研究結果還包括了墨西哥城國家醫學中心 Siglo XXI 和其他機構的合作,它提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從替代醫學中獲得的知識可能提供一種發現新的神經通路的方法,從而調節從類風溼性關節炎到克羅恩病等多種免疫疾病。如果未來的研究取得類似的結果,針灸可能會被整合到新興的生物電子醫學領域——也稱為電子藥物——該領域正引起學術界和製藥公司的高度關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路易斯·烏略亞是羅格斯醫學院免疫與炎症中心的研究負責人,他花了 10 多年的時間研究神經訊號如何控制免疫功能。在一位墨西哥同事的建議下,他意識到測試針灸是否可以幫助發現一些人們夢寐以求的神經免疫通路可能值得一試。
烏略亞及其團隊使用電針刺激了 20 只暴露於來自細菌外膜的脂質和碳水化合物的小鼠的足三里穴位,從而產生模擬敗血症的炎症反應。另外 20 只齧齒動物接受了“假”電針,其中刺激了非針灸穴位。第一組中有一半的小鼠存活下來,而所有接受假治療的齧齒動物都死亡了。在兩組暴露於腸道微生物混合物的小鼠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存活差異。
然後,研究人員開始分析涉及的神經和器官。他們追蹤了一條從坐骨神經分支開始的通路,該分支距離足三里穴位不遠,將訊號傳遞到脊髓,然後傳遞到大腦。一旦在那裡處理完畢,它就被髮送到迷走神經,最終到達腎上腺,腎上腺產生關鍵的抗炎劑神經遞質多巴胺。烏略亞的團隊開始透過獨立移除坐骨神經和迷走神經的部分以及整個腎上腺來確認該生物線路圖的各個部分。切除這個新發現的神經免疫迴路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會消除電針的抗炎作用。
研究人員還成功地透過使用一種名為芬諾多泮 (Corlopam) 的藥物來抑制炎症,該藥物在腎上腺被手術切除的小鼠體內充當腎上腺產生的多巴胺的替代品。手頭有藥物可能至關重要,因為許多敗血症患者的腎上腺功能不佳,他們不太適合接受針灸治療。
羅格斯大學進行的針灸研究可能是一種相對無創的神經免疫刺激方法,並可用於研究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數百個尚未繪製的[神經免疫]迴路,其中一些可能對映到穴位,”范斯坦醫學研究所的凱文·特雷西說道,他是生物電子醫學的先驅之一。
烏略亞的前同事特雷西補充說,像羅格斯小組的研究這樣的研究可以幫助建立一種生理機制來解釋為什麼針灸可能作為一種治療方法起作用。特雷西自己的研究促成了加利福尼亞州瓦倫西亞一家名為 Setpoint Medical 的公司的成立,該公司正在開發一種可植入裝置,以啟用一條單獨的神經免疫通路來治療炎症性疾病。
針灸在醫學界的各個領域仍然受到批評。一些針灸支持者認為,敗血症研究是西方醫學最終遲來地祝福這種已經被接受了數千年的治療技術。與此同時,替代醫學的懷疑論者批評任何對針灸的調查,認為這是將有限的研究資金浪費在一種民間療法上,而這種療法永遠無法找到堅實的科學依據。
新英格蘭懷疑論者協會主席史蒂文·諾維拉將敗血症研究描述為僅僅表明神經會對電流的施加作出反應。“在我看來,電針本身並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他說。“它只是電刺激。透過‘針灸針’進行刺激毫無意義——它只是一根細針。沒有任何東西使它成為“針灸”針。而且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穴位的存在。”
就烏略亞而言,他無意根據中國傳統醫學對針灸如何運作的解釋來確定生命能量或氣的流動是否在全身的“經絡”中流動。事實上,他同意諾維拉關於神經刺激的論點。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當使用牙籤以類似於電針出現之前幾個世紀以來插入針灸針的方式來探測足三里穴位時,沒有抗炎作用。
作為神經免疫通路的探尋者,烏略亞在研究中探索穴位的興趣並未減弱。“並非巧合的是,除一個穴位外,人類描述的 361 個穴位中的 360 個都位於主要神經附近,”烏略亞說。在他的研究中,足三里穴位直接導致發現了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複雜的神經免疫迴路之一。“我們沒有測試數百萬個潛在點,而是推斷穴位可能在更有效地刺激神經元網路方面提供優勢,”他說。
在《自然醫學》雜誌發表針灸論文幾天後,《科學轉化醫學》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記錄了中藥藥典中另一種手抄本——丹參的成分,也具有很強的抗炎特性。撰寫該論文的來自領先機構的研究人員正與烏略亞及其團隊走著相同的道路,試圖檢驗一種古老的療法是否透過反覆試驗發現了某種生物效應或治療潛力,可以在實驗室進行嚴格的測試方案。
在《自然醫學》和《科學轉化醫學》的報告中,作者都遵循了頂級期刊編輯、文章審稿人和懷疑論者自己認可的循證醫學原則。這類研究肯定會是例外而不是普遍情況。這些期刊永遠不會發表有關風水和順勢療法的文章——並且其頁面中的針灸條目仍然相對稀少。但是,如果研究針灸或草藥的科學家可以跨越科學界設定的高門檻,那又有什麼問題呢?
圖片來源:羅格斯大學新澤西醫學院免疫與炎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