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暗示:少吃很多並不能讓你活得更久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衰老研究員托馬斯·柯克伍德最近在一個擠滿科學家的房間裡詢問他們是否認為將卡路里攝入量限制在10%到40%會延長壽命,就像有時在小鼠和線蟲身上發生的那樣。在場的大多數人舉手表示同意。在科學家和公眾中,卡路里限制延長壽命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看法。甚至在確鑿的科學證據出現之前,一些人就採用了這種做法,為了活到一百歲或一百一十歲,他們餘生放棄了豐盛的甜點。

如果柯克伍德在今天下午或今晚問同樣的問題,他可能會從他質疑的科學家那裡得到非常不同的回應。並且在凌晨時分登入生命延長部落格和郵件列表應該會很有趣。

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今天在Nature雜誌上線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對一組恆河猴限制卡路里攝入量30%超過20年,並沒有讓它們比正常、不受限制飲食的對照組猴子活得更長。“我認為資訊是,卡路里限制反應,如果它存在於猴子和隱含的人類身上,可能只在最狹窄的條件下發生,”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聖安東尼奧分校教授史蒂文·N·奧斯塔德說,他在Nature雜誌上撰寫了一篇評論文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威斯康星大學一項類似的限制飲食攝入量的猴子研究顯示出一些延長壽命的好處,但奧斯塔德在他的Nature文章中提出了一個問題,這是否可能與它們的餵養方案有關——不受限制的威斯康星猴子比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的對照組猴子更重,可能更不健康,壽命更短,因為它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吃東西。

其他問題出現了,從威斯康星研究分析中移除一些死於非衰老相關原因的猴子是否可能美化了結果。“這兩項研究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我對兩個團隊都表示最大的敬意,”柯克伍德說。“我確實認為威斯康星研究的早期結果表明渴望展示干預措施是有效的——當投入如此多的時間和資源時,這完全可以理解。總而言之,這些研究給出了充分的理由來假設齧齒動物與長壽的靈長類動物不同,但這不應該令人驚訝。”

所有這些不一定是你衝出去購買麥當勞股票的理由。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在老年限制飲食的猴子確實比它們較胖的同伴擁有更健康的血糖和血脂指標。但這給許多科學家——以及新興的膳食補充劑行業(兜售白藜蘆醇和其他據說模仿限制的補充劑)——認為正在迅速成為內分泌學和老年醫學的既定原則的東西蒙上了一層陰影,即嚴格限制卡路里會增加活得更長的機會。奧斯塔德說:“如果我們假設野生恆河猴的大小接近健康的體重[野生猴子的體重低於這兩項研究中的所有猴子],那麼Nature研究表明,減少超重猴子的飲食,使其接近野生猴子的體重,將改善一些健康指標,但不會延長壽命。”

奧斯塔德補充說:“這兩項[研究]都沒有複製一些人在自己身上進行的實驗——即正常體重的人將他們的飲食減少到消瘦的地步,希望像齧齒動物一樣提高壽命。”

馬克·馬特森是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的一位神經科學家,他實行卡路里限制飲食已經有 25 年了。他說他在 2010 年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習慣,因為他意識到,許多關於齧齒動物的卡路里限制研究之所以能讓受限制的動物獲得壽命優勢,是因為對照組動物相當於“沙發土豆”,就像威斯康星大學的對照組一樣,它們被允許隨意進食,就像人類在看電視比賽時大口吃薯片一樣。

馬特森繼續研究每週禁食幾天,其餘時間正常飲食,以確定這是否有助於預防在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中觀察到的異常蛋白質的積累,即使壽命保持不變。馬特森本人現在遵循間歇性禁食飲食。

關於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研究的反對意見已經開始出現。一大批研究人員致力於與卡路里限制相關的研究,並可能會繼續下去。“我認為這很不幸,因為這是一個如此漫長的實驗,可能永遠無法複製,”華盛頓大學的馬特·凱伯萊恩在談到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的研究時說。“這真的是一個無法解釋,並且可能永遠無法解釋的單一資料。我們這些研究壽命較短的模型生物的人非常清楚,有時會發生壽命實驗,其中卡路里限制不會延長中位或最大生存期。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已經重複了該實驗數十次。”

更多關於卡路里研究的靈長類動物研究仍在繼續,但一些關於限制飲食的假設肯定已經被動搖。這項新研究產生的新懷疑論的一個好處是,它將老年醫學的重心從任何將該領域視為實現瑪土撒拉式壽命的手段的誘惑中轉移出來,並回歸到其最佳化健康和避免慢性疾病直至死亡時的主要焦點。

您可以利用的新聞:鍛鍊並保持健康的體重。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這裡沒有什麼深刻的見解。你的母親可能比科學家們搶先一步。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老齡研究所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