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幫助監聽腦細胞的喋喋不休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厄溫·內爾和伯特·薩克曼因其在膜片鉗技術上的發展而榮獲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該技術可以記錄細胞中單個離子通道的電流。對於神經科學家來說,這項技術的其中一種形式已成為探測細胞內部活動資訊的金標準。它不僅可以追蹤電活動,還可以確定細胞形狀(透過使用染料),甚至可以確定哪些基因已被啟用。

用於記錄的微量移液管的手動操作需要非常精細的處理,以至於只有少數實驗室實際使用該技術來研究活體大腦。現在,一臺機器人正在趕來拯救無數困惑的研究生。

麻省理工學院埃德·博伊登實驗室和佐治亞理工學院克雷格·福雷斯特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之間的合作,設計了一種用於放置移液管和進行記錄的自動化方法,這將使這種研究方法更加普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兩個實驗室於5月6日在《自然方法》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工作。(《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這項新技術可以為研究生節省學習舊方法所需的幾個月辛苦工作,並且可能有助於目前正在進行的腦細胞型別分類工作。自動化全細胞膜片鉗技術也將被用於研究帕金森病和癲癇等腦部疾病。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