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盎司可樂和每月40根大麻煙卷:當政府指導消費者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何塞·穆希卡是烏拉圭的布隆伯格。

就像紐約市長一樣,烏拉圭總統是一位社會工程師,他深信自己最瞭解如何引導公民做正確的事情。

布隆伯格和穆希卡甚至有一個共同的粉絲俱樂部。布隆伯格捐贈了50萬美元,並在近兩年前致電烏拉圭領導人,敦促他支援該國的標籤法,該法律要求香菸包裝正面和背面80%的面積必須覆蓋健康警告,這一行動激怒了菲利普·莫里斯國際公司。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最近,布隆伯格和穆希卡都加強了行動:布隆伯格提議限制餐館、電影院等場所含糖飲料的尺寸為16盎司,這讓可口可樂和其他軟飲料公司感到不安。(關於布隆伯格式的食品監管的最佳隨機引語:“他是那一代猶太男人中的一員,他們認為如果他們沒有成為醫生,他們就是失敗者。現在他正試圖成為一名醫生。”——弗蘭·勒博維茨在《紐約客》中說道。)

穆希卡可以說比他的朋友邁克做得更好。他於本週早些時候提議將大麻合法化,以阻止他這個小國(人口不到紐約市一半)與毒品相關的暴力。

大麻合法化?那又怎樣?難道不是每個人都在這樣做,或者至少在做,並貼上一個官僚主義的標籤,比如非罪化?

細節很重要。穆希卡的最初提議本質上提出了可以稱之為大麻社會主義的東西。

該計劃設想國家政府成為所有烏拉圭使用者的大麻供應來源。任何感興趣的成年人都可以去消費者大麻登記處登記,一旦登記,每月有權購買最多40根大麻煙卷,或者用西班牙語稱為porros(比盎格魯-撒克遜式說法甚至“reefer”好得多)。

好的,讓我在這裡預料一下大量讀者的評論:這一切與科學有什麼關係?首先,布隆伯格:這位紐約市長非常重視他以資料驅動的方式來讓公民行為得體。《大西洋月刊》剛剛刊登了一篇評論,由參與布隆伯格政府引用的研究的研究人員撰寫,以證明飲料尺寸上限的合理性,經濟學家預測他的計劃可能會適得其反。在實驗室裡,當免費提供超大份量時,人們會過度消費。在現實世界中,必須自己在各種尺寸中進行選擇是另一回事。在那裡,他們傾向於選擇他們習慣飲用的東西,無論是大杯還是小杯飲料。經濟學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限制消費可能只會導致之後過度放縱:我今天早上表現很好,所以我今天下午可以放縱一下。

北半球科學就說這麼多。紐約市長在任期接近尾聲時崩潰有著悠久的傳統。現在回到南錐體。穆希卡的計劃可能同樣受到科學挑戰。就像他的朋友邁克一樣,他可能正在遇到他自己的“尺寸很重要”問題。

商品配給系統的細節(運籌學是科學,對吧?)是前蘇聯集團的優勢(也許用詞不當),但麵包和洗碗機的五年計劃與在國營商店處理娛樂性毒品有點不同。

穆希卡計劃初步設想每月最多提供40根porros供購買。研究最佳配給量大小問題不是典型的PubMed搜尋的內容。然而,對於經常吸食大麻的人來說,每天只多一點大麻煙卷可能會被視為一種剝奪,這可能會導致與期待每日配額的汽水飲用者所從事的同類補償性過度放縱。額外的供應將不得不來自非法市場。

對於政府來說,即使對於人口稀少的國家來說,物流也可能證明有點令人生畏。一些報道稱,國家政府計劃用化學特徵追蹤porros,並要求使用者將菸蒂退回國營商店,大概是為了確保香菸在購買後沒有被轉售。所有這些最終都可能會解決:作為總統,穆希卡經常表現出更多巴西盧拉的務實主義,而不是委內瑞拉查韋斯的教條主義和誇張。

無論如何,人們期望從新興發展中國家看到古怪的獨創性。烏拉圭距離玻利維亞邊境只有幾百英里,玻利維亞總統埃沃·莫拉萊斯在那裡宣傳“古柯葉不是毒品”的資訊。玻利維亞緊鄰智利,智利在政治光譜的另一端,曾在皮諾切特執政時期充當米爾頓·弗裡德曼自由市場思想的社會實驗室。

將大麻銷售國有化正是您對一位77歲的前圖帕馬羅斯城市游擊隊運動領導人的期望——這標誌著對美國長期以來將毒品管制視為與供應商進行無情戰鬥的地區政策的挑戰。不過,這一次,穆希卡不應該指望他的同志邁克再次打電話和慈善捐贈。也許,更確切地說,是一條來自遙遠天邊的祝賀推文,並由艾比·霍夫曼簽名。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