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您從我的最近的文章中得出結論,認為我是一個憤世嫉俗的攝影仇恨者之前,我想澄清事實。我不是攝影仇恨者(儘管我保留成為盜用庫存照片、竊取優秀插畫機會的仇恨者的權利),為了向您證明這一點,我想向您介紹攝影的未來。我最近聽說了一項新技術,它有可能顛覆我們所知的攝影。它仍處於開發階段,但如果他們網站上的影像能夠表明他們迄今為止所取得的成就,那麼這項技術是強大的。我敢說我是一個信徒。
這款相機名為 Lytro,它誕生於斯坦福大學畢業生任正非 2006 年關於光波物理學的博士論文。基本上,任正非厭倦了他的攝影技巧,與其繼續拍攝模糊不清的照片,不如決定為此做些什麼。結果是一種新型攝影,被稱為光場攝影,它允許您像剛出生那天一樣無憂無慮地拍攝,然後在實驗室中後期對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先拍照,後對焦?怎麼可能?!
傳統相機的功能很像我們的眼睛。光線透過一個小孔進入,並透過鏡頭聚焦到平面上。在眼睛中,這個平面是我們的視網膜,它收集關於顏色和光線的資料,並透過我們的視神經將它們傳送到我們大腦中的視覺皮層。然後我們的大腦進行一些花哨的戲法,並呈現出一個對我們有意義的影像。在相機中,這個平面要麼是膠片(膠片!還記得那玩意嗎?),要麼是在去年售出的 160 萬臺數碼相機中,是感測器,它將光線轉化為電子脈衝。這些電子脈衝由計算機晶片解釋,並轉化為光點或畫素,以便顯示在螢幕上供您觀看。然後,每個畫素都是照射到感測平面上一個點的所有光線的總和。輸出影像是 3 維場景的 2 維網格摘要。
相比之下,Lytro 相機的感測器更像昆蟲的複眼。感測器上的每個點不是記錄每個點的光線總和,而是充當其自身的獨立眼睛。結果是相機可以比較來自每個“眼睛”的資訊,以瞭解光線來自的方向以及其亮度和顏色。現在,它不再是場景的扁平、二維表示,而是擁有更多的“彈藥”。在適當的計算軟體和算力支援下,它可以事後處理影像,更改焦點甚至場景中觀看者的位置。哇,太酷了!
連結
在 Lytro 照片庫中檢視更具動態的影像
對於技術愛好者:任正非的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