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美國,90% 的人會結婚——而且通常沒有經過太多思考。我們可能是因為愛而結婚,這很好,但可以說是一個值得懷疑的結婚理由。畢竟,你可以完全愛一個人而不用和他結婚。我們結婚是因為,人們就是這麼做的。特別是對於女性來說,正式地與一個男人結合是社會所期望的;如果你違背這種傳統,有些人會懷疑你……即使只是稍微懷疑一下。
因此,質疑婚姻是不合時宜的。當人們訂婚時,你應該為這對情侶感到高興——而不是事後諸葛亮地質疑他們的決定。重新思考婚姻作為一種制度?這也不太可能讓你很受歡迎。即使這個國家有一半的婚姻以離婚告終,人們也很少認真審視這種做法,以確定是什麼讓婚姻蓬勃發展——或走向失敗。
然而,這些不時髦的話題正是凱特·舍默霍恩在新紀錄片《“在幸福之後”》(“After Happily Ever After”)中探討的內容,該片將於 11 月 1 日在 DVD 和影片點播平臺上釋出。對婚姻進行批判性的審視早已應該進行了,因為正如這部電影的一位發言人指出的那樣,50% 的成功率在任何商業環境中都不會被認為是可接受的,那麼為什麼我們認為婚姻可以接受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彷彿是為了強調這一點,舍默霍恩的第二次婚姻並沒有比這部電影的製作時間更長久。她自己關於愛情和失去愛情的故事,巧妙而有趣地構建了她從中尋求建議和觀點的專家和夫婦。以下是我從這部對婚姻的深刻見解中收集到的七點智慧。
1. 婚姻中 69% 的問題是永久性的;只有 31% 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因此,選擇一個讓你痛苦的方式是你能夠忍受的人。
2. 用所有你能說“是”的方式裝滿一個鹽瓶。倒入“好主意”。加入“我從沒這樣想過”和“哦,如果這對你很重要,我們就這樣做吧。”整天把這些話撒在你的愛人身上。這顯然是關係“大師”所做的事情。
3. 將靈魂伴侶定義為你在一段關係中創造出來的東西,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完美適合你的人。
4. 不要自私。首先考慮對方的需求,因為如果你做得對,那個人也會為你做同樣的事情——所以你會得到照顧。
5. 保持合理的期望。大多數時候,婚姻不會是“幸福”。“你不能奢求更多,”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婦中的一位建議道。傳遞這種觀點。與其假裝你的關係是完美的,不如告訴你的孩子婚姻是艱難的,這樣他們以後帶著現實的希望進入婚姻。(然而,有些孩子似乎不需要你告訴他們這一點。當我試圖給我 10 歲的兒子這個關鍵資訊時,他假裝震驚——他說,直到那時他才認為婚姻是“夢想成真”,諷刺意味十足。我不知道他的反應更多地反映了什麼:他的洞察力還是他父母爭吵的透明度。)
6. 問問自己:你是適合結婚的型別嗎?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如果你想要保密,不想對其他的性機會說“不”,並且不願意為伴侶的問題承擔責任或滿足他或她的需求,那麼婚姻就不適合你。(請記住,一夫一妻制在自然界中很少見,對人類來說也不是天生的。人們必須為此努力。有些人可能就是不願意。)
7. 不要毫無準備地進入婚姻。閱讀關於婚姻的書籍,以提高你婚姻成功的機會。
與其為婚姻如此努力——我們當然可以使婚姻更好地為我們服務。電影中的專家預測,未來的婚姻將不再壟斷人們的性、生育和經濟安排。在未來的迭代中,“至死不渝”將不再是交易的一部分。相反,夫婦可能會簽訂一份更現實的 15 或 20 年的合同,在此期間他們同意建立和維持一個家庭。或者其他一些比相伴到老更少約束力的東西。
或者,子女撫養可以在婚姻之外進行。如果你找到你認為會成為好父親(或母親)的人,你可以決定一起撫養孩子。僅此而已。離婚的父母在不同的家庭中撫養孩子。為什麼兩個計劃如此的父母不能這樣做呢?顯然,在同一個房子裡有兩個父母有經濟優勢——而且可能對孩子也有好處。但這種理想可能往往是無法實現的,至少從長遠來看是這樣。最終,不以完美為目標可能真的會減輕夫妻和家庭的壓力。這樣,婚姻可能會作為一種制度而復甦,從而使那些選擇追求婚姻的人更有可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