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按:《大眾科學思想》的“大腦基礎知識”是一系列關於大腦以及我們如何感受、思考和行動的短影片入門課程。以下是本部落格的客座撰稿人,紐約市的科學記者羅尼·雅各布森撰寫的該系列第十個影片的概要。
作者:羅尼·雅各布森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俄羅斯生理學家伊萬·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系統時偶然發現了後來使他成名的工作。他注意到,實驗室裡的狗會在通常餵它們的助理進入房間時,而不是開始進食時就開始流口水——這是一種幫助分解食物的自然生物反應。從這個觀察中,巴甫洛夫發展了經典條件反射的原理,即生物體將中性刺激(例如腳步聲或鈴聲)與諸如食物之類的刺激聯絡起來,而食物會引發生物反應,例如流口水。過一段時間後,中性刺激本身開始引發生物反應。也就是說,狗會對腳步聲或鈴聲做出流口水的反應。
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在一系列有爭議的實驗中,擴充套件了巴甫洛夫的研究,這些實驗涉及一個名叫小艾伯特的幼兒。透過在男孩玩弄小白鼠時發出令人不快的聲音,華生讓小艾伯特不僅害怕老鼠,還害怕其他白色蓬鬆的東西,包括其他小動物和一件白色毛皮外套。華生繼續建立行為主義,試圖透過可觀察的行為來解釋人,而不考慮感受、記憶或其他內在的精神狀態。儘管行為主義者發現了許多重要的心理學原理,但他們的方法不足以捕捉人類狀況的全部複雜性。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進化:經過數百萬年的時間,生物體在生物學上變得容易對某些刺激做出反應,並學習一些聯絡而不是其他聯絡。
其他“大腦基礎知識”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