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編者按:《大腦基礎知識》是《大眾科學· mind》雜誌推出的一系列關於大腦以及我們如何感受、思考和行動的短影片入門教程。以下是本系列第六個影片的概要,由本部落格的客座作者、常駐紐約市的科學記者 Roni Jacobson 撰寫。
作者:Roni Jacobson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提供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進化心理學家試圖透過自然選擇的視角來解釋人類行為。自然選擇是查爾斯·達爾文在 1859 年提出的一個術語,意思是,在特定環境中,能夠提高個體生存前景的特質更可能遺傳給後代。另一方面,那些不能提高生殖成功的特質最終將從種群中消失。進化心理學家有時因提出過於簡單化或無法檢驗的理論而受到批評,他們並不聲稱擁有所有答案,但堅持認為,進化心理學的框架可以成為評估我們行為方式的有用指南。
進化心理學的經典難題之一是利他主義,即為他人做好事而不期望任何回報的行為。乍一看,利他主義似乎不利於生存。為什麼要為了他人的利益而讓自己處於危險之中?然而,利他行為似乎確實在大腦中根深蒂固;在包括海豚、狗和老鼠在內的多個物種中都觀察到了利他行為。進化心理學家提出了兩種主要的理論來解釋這種行為:互惠和親屬選擇。在這段影片中,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切爾沃內描述了未來獲得恩惠或親屬利益的可能性如何激勵我們善待同類,即使這會在短期內給我們帶來損失。
其他“大腦基礎知識”影片
部落格頁面上的小圖片:由 Donald Lee Pardue 透過 Flickr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