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那個?我也想要!模仿慾望的神經科學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相信我們都見過這種情況。孩子A在玩一個玩具,接下來你就發現,孩子B也想要那個玩具。即使周圍還有其他玩具,孩子B也不再滿足。他想要孩子A擁有的東西,這種現象被稱為“模仿慾望”,即一個人的慾望模仿另一個人的慾望。模仿慾望不僅限於兒童,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旦看到別人擁有了新款電腦,自己也想要。奢侈品的銷售已經依賴這種現象很久了:你真的想吃冰淇淋嗎?還是當看到別人都吃的時候,它看起來才更好吃?

但問題是,大腦中發生了什麼來產生這種感覺?是什麼導致了模仿慾望?

勒布雷頓等人。“你的目標就是我的目標:揭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人類大腦中的模仿慾望”《神經科學雜誌》,2012年。

模仿慾望不僅僅是嫉妒別人擁有某物而想要它。更確切地說,它是因為別人重視它而重視某物。而且這種價值很容易傳遞。只需寫下A的活動和習慣並展示給B,就會讓B開始認為A一定看到了豐田凱美瑞的好處……也許是他的下一輛車……

但是這種慾望的傳染背後是什麼呢?這項研究的作者想要研究人類大腦中的兩個區域:映象神經元系統和他們稱之為“價值評估系統”的區域。首先,映象神經元系統實際上是兩個區域,頂葉小葉和前運動區(運動訊號在到達實際運動指令和你的肌肉開始運動之前所經過的地方)。這些區域的神經元在兩種情況下會做出反應:當你自己執行一個動作時,以及當你看到別人執行一個動作時。我們稱之為映象神經元系統,因為它“映象”了別人的行為。

第二個系統,“價值評估系統”,與獎勵相關區域有很多重疊,包括紋狀體和內側前額葉皮層。這些區域幫助你確定給定物品的價值(例如,對老鼠來說,一顆食物顆粒與五顆食物顆粒),並據此行動。

那麼,映象神經元系統和價值評估系統在哪裡匯合呢?這項研究的作者假設,在模仿慾望的情況下,這些系統可能存在聯絡。為了驗證這一點,他們招募了116名受試者,並將他們放入fMRI機器中,以觀察參與者執行任務時的含氧血液流動情況。

任務很簡單,參與者觀看一個影片,影片中顯示了兩種物品,唯一的區別是顏色。在影片中,一個看不見的人選擇其中一個物品(顏色在參與者之間切換,以控制顏色偏好等因素)。在任務結束時,參與者必須評價他們對該物品的喜愛程度。

您可以在上面看到試驗,使用的是不同顏色的軟糖鯊魚(我真希望他們給了他們樣品!否則我就不得不去糖果店一趟了)。在評價了他們有多喜歡它之後,他們接受了回憶測試,將該物體放在另一個物體(比如,一個紅色軟糖)旁邊,並被要求指出哪個是熟悉的。

一個簡單的任務。但卻是一個強大的任務。

上面是G(目標)與NG(無目標)的比率。G是指別人選擇了該物體,NG是指物體被單獨留下。當暴露於影片時,人們普遍更喜歡被看不見的人選擇的物體,認為它比未被觸碰的物體更具吸引力,無論它是食物、玩具、衣服還是工具,都是如此。正如你所看到的,模仿慾望是一件很容易誘導的事情。難怪與鄰居攀比如此普遍。

但他們想知道大腦中發生了什麼。

您在這裡可以看到影片評級階段掃描的兩個大腦區域。您可以在右上角看到頂葉小葉顯示出比靜息時更高的活動,在右下角您也可以看到腹側紋狀體和內側前額葉皮層也是如此。因此,價值評估系統和映象神經元系統似乎在物件評級期間同時發揮作用(儘管fMRI實際上相當慢,你無法捕捉到非常快速的反應)。

看來模仿慾望的誘導涉及這兩個系統,映象神經元系統對另一個人對物體的動作做出反應,價值評估系統則因為映象神經元的輸入而增加了對物體的價值。

並且,在上面的圖中可以看到這個發現的一個有趣的轉折。因為參與者模仿慾望的強度與這兩個系統中聯合活動的強度很好地相關。如果你沒有獲得強烈的映象神經元啟用,或者對它的強烈價值評估系統反應,那麼你就不會那麼重視被處理過的物體。

當然,所有通常適用於fMRI研究的注意事項都適用。你可以分析fMRI資料,使其看起來比實際情況好得多(儘管在本例中,我認為他們做了所有正確的比較),而且你所看到的只是含氧血液流動……這真的意味著什麼?作者做了大量的機率評級和網路結構建模,這非常好,但它實際上並沒有證明每個系統在控制模仿慾望中的作用。畢竟,你不能真的進入一個人的大腦,移除他的頂葉小葉,然後讓他觀看影片。所以這並不是真正的證明,但這是一個有趣的線索,展示了模仿慾望可能如何運作。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兩個孩子為同一個玩具爭吵,或者突然發現自己渴望一個你實際上不需要的iPad時,嗯……把責任歸咎於你的模仿慾望,同時也可以歸咎於你的映象神經元系統。

Lebreton M, Kawa S, Forgeot d'Arc B, Daunizeau J, & Pessiglione M (2012). 你的目標就是我的目標:揭示人類大腦中的模仿慾望。《神經科學雜誌:神經科學學會的官方期刊》,32 (21), 7146-57 PMID: 22623659

Scicurious has a PhD in Physiology from a Southern institution. She has a Bachelor of Arts in Philosophy and a Bachelor of Science in Biology from another respected Southern institution. She is currently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a celebrated institution that is very fancy and somewhere else. Her professional interests are in neurophysiolog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She recently obtained her PhD and is pursuing her love of science and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She often blogs in the third person.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cicurious and to view her recent award and activities, please see her CV ( http://scientopia.org/blogs/scicurious/a-scicurious-cv/)

More by Scicuriou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