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搞笑諾貝爾獎!為小鼠播放歌劇。

我必須說,這次搞笑諾貝爾獎的獲獎者完全是因為他們在頒獎典禮上穿的服裝贏得了我的心。是的。服裝。(我能找到的最佳圖片來自《南華早報》對此事的報道,您可以在這裡閱讀,照片最初來自路透社)因為如果你要[...]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必須說,這次搞笑諾貝爾獎的獲獎者完全是因為他們在頒獎典禮上穿的服裝贏得了我的心。是的。服裝。

(我能找到的最佳圖片來自《南華早報》對此事的報道,您可以在這裡閱讀,照片最初來自路透社)

因為如果你要贏得搞笑諾貝爾獎,你最好打扮成一隻巨大的老鼠,手裡拿著一顆毛絨心臟。要有格調。因為這就是搞笑諾貝爾獎的全部意義所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所以他們在風格上絕對贏得了分數。但是,雖然這項科學研究確實很有趣……我不認為它會很快導致人們在手術室裡播放歌劇。讓我們來看看它,我將告訴你原因。

Uchiyama 等人。“歌劇音樂的聽覺刺激誘導小鼠心臟同種異體移植存活期的延長並維持調節性CD4+CD25+細胞的產生”《心胸外科雜誌》,2012 年*。

這項研究的作者正在調查音樂的治癒能力。音樂對人類有很多好處:放鬆、舒適等等。許多研究表明,音樂在心理層面對人類有積極影響。但是它能影響身體的癒合嗎?

而且它能在小鼠身上起作用嗎?我們都知道,畢竟,小鼠是最嚴厲的藝術評論家。

因此,科學家們想研究接受……心臟移植的小鼠身上的音樂。一些小鼠沒有聽到聲音。一些小鼠在移植前聽了歌劇。

一些小鼠在移植後聽了 6 天的莫扎特。

一些小鼠在移植後聽了 6 天的恩雅。

其他小鼠只是在 6 天內聽到了不同頻率的音調。

(圖 1)

您可以在上方看到結果。最左側的列中是音樂或聲音選擇,每個心臟的狀況(存活率)在右側倒數第二列,平均值在右側。

看起來莫扎特完勝,存活時間大幅增加。至於恩雅……哎呀。我的意思是,它還不錯,但與莫扎特相比,心臟移植存活時間縮短肯定是嚴厲的藝術批評。

他們再次進行了實驗,這次只使用歌劇音樂。聽歌劇的小鼠顯示存活時間增加。當他們刺破小鼠的耳膜(使它們聽不到音樂)時,這種效果顯然消失了。他們還觀察到免疫反應的變化,接受歌劇音樂的小鼠的免疫反應發生了變化,顯示出抗炎作用的證據。

(圖 3)

您可以在上方看到細胞增殖的測量結果(在左側),移植的小鼠增殖更高。右側是細胞因子的測量結果。如果您檢視右上方的 IL-10,這是一種被認為具有抗炎作用的細胞因子。在聽歌劇的小鼠中,它的含量要高得多。

作者的結論是,小鼠的古典音樂(尤其是歌劇)作為聽覺刺激可能會影響免疫系統。

也許可能會。不過,我不得不說,我不確定他們能否複製這種效果。他們使用的小鼠組非常小(每組 n=4-5),雖然莫扎特組的存活時間較長,但其中兩隻小鼠的存活時間確實非常高(大約 80 天,而對照組的平均存活時間為 7-11 天,歌劇組其餘小鼠的存活時間為 20 天),這可能會扭曲資料,並且在大樣本中可能是異常值。此外,分析資料的統計資料也存在問題。他們使用 T 檢驗來分析細胞因子和流式細胞儀資料……即使每組中有三個組。我個人認為他們應該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該測試,該分析考慮了樣本內的方差。如果他們使用了單因素方差分析,我不確定他們是否會得到如此顯著的結果(雖然我不是統計專家,我歡迎其他人的意見)。最後,他們用於細胞因子分析的小組與他們用於其他型別的小組非常不同。細胞因子資料中恩雅在哪裡?!那裡只有歌劇、無音樂或無手術。我認為您在那裡需要另一種音樂或聲音(可能兩者都需要)作為另一個對照組。

因此,歸根結底,我並不特別相信歌劇可以拯救小鼠的心臟。他們可能需要進行一次複製,無論是為了科學還是因為,如果他們不這樣做,而我是恩雅,我就會起訴他們誹謗。沒有哪個藝術評論家比拒絕心臟移植的小鼠更厲害了。

*應該考慮到,儘管名稱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心胸外科雜誌》的影響因子為 0.90。

Scicurious has a PhD in Physiology from a Southern institution. She has a Bachelor of Arts in Philosophy and a Bachelor of Science in Biology from another respected Southern institution. She is currently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a celebrated institution that is very fancy and somewhere else. Her professional interests are in neurophysiolog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She recently obtained her PhD and is pursuing her love of science and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She often blogs in the third person.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cicurious and to view her recent award and activities, please see her CV ( http://scientopia.org/blogs/scicurious/a-scicurious-cv/)

More by Scicuriou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