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curious 客座撰稿人!酒精和咖啡因:無需瘋狂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歡迎本月 Scicurious 客座撰稿人:Elizabeth Aston!

我們都喜歡出去喝幾杯,但有時,就在派對剛開始時,我們卻感到想睡過去!如果我們能保持精力充沛,讓派對繼續下去,豈不是很好?最初這似乎是個好主意,但實際上,試圖避免酒精引起的睏倦的飲酒者往往會得到比他們預期更多的東西。

許多飲酒者一直在購買混合酒精和咖啡因的新潮流,特別是含咖啡因的酒精能量飲料,例如以前含咖啡因的 Four Loko*,或者透過混合伏特加和紅牛。許多這些酒精能量飲料是預先混合好的,容易獲得,顏色鮮豔,味道像液體糖果,並且每罐含有 12% 的酒精體積——這基本上是一整瓶葡萄酒在一個方便的狂飲罐中。最初的 Four Loko 配方包括酒精(相當於約 4.5 杯啤酒)、咖啡因(約 156 毫克或約兩杯咖啡)、瓜拉那和牛磺酸(未指明劑量 的另外兩種草本興奮劑)。這種酒精能量飲料熱潮促使一個 完整網站 的發展,專門用於 Four Loko 軼事,深入探討飲酒者在其影響下的瘋狂且常常是可怕的經歷。喝醉並整夜狂歡?是的,請!或者……也許不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起初,當您喝酒時,您可能會回憶起感覺非常有趣、“興奮”、健談和迷人。許多飲酒者發展出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舞蹈技巧,並與各種 無生命物體 進行對話。最初的刺激消散後,飲酒者開始感到非常疲倦、疲勞、鎮靜 (Morean & Corbin, 2010),並可能最終嘔吐在陌生人身上,穿著衣服淋浴,或在吃 Taco Bell 時睡過去。許多飲酒者討厭酒精的鎮靜作用,但實際上,鎮靜是告訴您何時喝夠了一晚上酒精的一種方式 (King, de Wit, McNamara, & Cao, 2011)。事實上,飲酒後鎮靜作用的增加甚至可能使您更加謹慎,因為您知道自己太累而無法開車。(Marczinski, Harrison, & Fillmore, 2008)。

酒精最終可能更具有鎮靜作用,但咖啡因是一個更……刺激的話題。咖啡和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是許多人的早晨/下午/深夜例行公事的一部分,包括工作狂、研究生、新手父母和拖延症患者。狂熱的咖啡因消費者發誓它能夠幫助他們保持清醒以工作、學習和玩樂更長時間。即便如此,喝太多咖啡因也不好玩,並且可能導致煩躁、震顫、失眠、噁心和心悸。

攝入酒精會導致一系列影響,而攝入咖啡因會導致完全不同的一系列影響。當適量使用時,單獨飲用酒精和咖啡因都可能產生積極的結果。儘管如此,我們大多數人都經歷過因過量飲用其中任何一種飲料而造成的非常負面的後果。酒精和咖啡因一起呢?當酒精和咖啡因結合在一起時,效果和最終結果變得更加複雜。

與單獨飲酒相比,也攝入咖啡因的飲酒者感覺清醒、健談和興奮的時間要長得多。然而,新增的咖啡因不會讓你不那麼醉,也不會讓你更不可能帶一個 手榴彈 回家。此外,當畫面中有咖啡因時,總是伴隨飲酒的鎮靜作用通常會被減弱,或在稍後才體驗到。

北肯塔基大學的 Cecile Marczinski 博士進行了一項最新的研究,進一步調查了單獨飲用酒精和共同攝入酒精和咖啡因之間的差異 (Marczinski, Fillmore, Henges, Ramsey, & Young, 2012)。招募了五十六名大學年齡的社交飲酒者(超過 21 歲)參加這項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是完美的人口統計物件,因為他們是在全國各地的優質加油站排隊購買這些飲料的人。研究人員有興趣研究飲用四種飲料中的每一種的受試者在衝動性(是什麼讓您在最後一刻決定去跳傘)和去抑制(是什麼讓您在公共場合感到舒適地脫掉衣服)方面的差異。為了觀察去抑制和反應時間,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稱為提示性 go/no-go 任務的方法。提示性 go/no-go 任務測量啟動動作的能力和停止或抑制動作的能力。本質上,這項任務測量您按下按鈕的速度,以及您是否可以在開始按下按鈕後阻止自己按下按鈕。指示參與者在出現“go 目標”(在本例中為綠色目標)時儘快按下計算機鍵盤上的一個鍵。與此同時,要求參與者在出現“no-go 目標”(在本例中為藍色目標)時不要按下鍵。

目標出現得非常快,分析受試者對每個“go 目標”做出反應的速度(毫秒數最少),同時仍保持準確性(抑制對“no-go 目標”的反應)。一個清醒的人通常可以在大約 290 毫秒(不到三分之一秒)內對“go 目標”做出反應,而一個醉酒的人通常需要至少 300 毫秒才能對同一目標做出反應。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很小的量,但這卻是及時剎車……或不及時剎車之間的區別。

在研究開始時,作者收集了受試者的資訊,包括個人飲酒習慣、過去一個月的每日酒精攝入量、咖啡因攝入量、衝動性和注意力。然後,受試者在提示性 go/no-go 任務上嘗試了基線試驗,並回答了關於他們當前個人能量水平和鎮靜水平的問題(例如“我感到興奮”或“我感到沮喪”)。然後,飲酒者被給予四種飲料中的一種,他們被告知在十分鐘內穩定地飲用:能量飲料(紅牛)、酒精飲料(Smirnoff Red Label 伏特加,最近科學預算緊張)、酒精能量飲料(紅牛和 Smirnoff Red Label 伏特加)或安慰劑飲料(碳酸檸檬味脫咖啡因蘇打水 [Squirt])。Squirt 被用作安慰劑條件,因為它在味道、碳酸化和外觀上與紅牛相似(並且據推測,受試者沒有注意到任何差異)。在安慰劑飲料的頂部漂浮少量伏特加,以欺騙任何對酒精含量有疑慮的參與者。酒精和酒精能量飲料條件中使用的酒精劑量為 0.65 克/千克,相當於略多於三杯啤酒或三杯普通混合飲料。完成飲料四十五分鐘後,受試者再次完成了提示性 go/no-go 任務,並第二次提供了興奮和鎮靜的評分。

飲用紅牛、紅牛和伏特加或 Squirt 的受試者在“go”方面沒有問題——他們在飲用飲料後對“go 目標”的反應更快。單獨飲用伏特加的受試者對“go 目標”的反應比飲用飲料前更慢,因為反應時間通常會因酒精而受損。“no go”條件出現了差異。與非酒精條件下的受試者相比,同時飲用紅牛和伏特加的受試者在阻止或抑制自己對“no-go 目標”做出反應方面有更多困難。

他們的感受如何?與基線相比,飲用伏特加和紅牛的受試者報告說,在飲用飲料後,他們感覺到的興奮和精力充沛程度增幅最大——甚至高於單獨飲用紅牛的受試者!儘管如此,能量飲料並沒有改變酒精對其他主觀指標的影響,包括受試者感覺有多醉或多累,或者他們認為自己駕駛能力有多好。這是個好訊息!在這項特定研究中,接受伏特加的受試者和接受紅牛和伏特加的受試者都認為他們的駕駛能力受到損害。然而,最近的其他幾項研究實際上表明,飲用混合咖啡因或能量飲料的酒精的飲酒者更有可能在飲用這些飲料後開車(例如,O’Brien, McCoy, Rhodes, Wagoner, & Wolfson, 2008;Thombs 等人,2010)。

當飲酒者的興奮和精力充沛的感覺增加,同時由於酒精作用,抑制行為的能力降低時,這可能非常危險。這些人具有更高的自信心和能量水平、反應時間減慢,並且更難阻止自己飲酒——可能不是成功的秘訣!更不用說這些酒精能量飲料給飲酒者帶來的其他危險,包括增加與醉酒司機同乘、受傷或需要醫療護理的可能性 (O’Brien et al., 2008)。2010 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對 Phusion Projects, LLC(Four Loko 的開發商)和其他酒精能量飲料製造商採取了強硬措施。FDA 通知了幾家酒精能量飲料公司,他們需要更改其飲料的成分,否則產品將被扣押,因為存在潛在的危險安全問題(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2010 年)。然而,FDA 提出的要求並未阻止全國各地的酒吧、加油站和 7-11 繼續銷售和推廣酒精能量飲料組合。當飲酒者更難評估自己有多醉時,他們達到法定限量的可能性是原來的三倍,並且比飲用不含咖啡因飲料的飲酒者更有可能在飲酒後開車回家四倍 (Thombs et al., 2010)。僅僅因為您的能量水平很高並不意味著您的受損程度較低。忽略這個事實是愚蠢的。

參考文獻

King, A. C., de Wit, H., McNamara, P. J., & Cao, D. (2011). Rewarding, stimulant, and sedative alcohol responses and relationship to future binge drinking.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8(4), 389–399. 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1.26

Marczinski, C. A., Fillmore, M. T., Henges, A. L., Ramsey, M. A., & Young, C. R. (2012). Effects of energy drinks mixed with alcohol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tor coordination and subjective reports of intoxicatio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20(2), 129–138. doi:10.1037/a0026136

Marczinski, C. A., Harrison, E. L. R., & Fillmore, M. T. (2008). Effects of alcohol on simulated driving and perceived driving impairment in binge drinkers.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32(7), 1329–1337. doi:10.1111/j.1530-0277.2008.00701.x

Morean, M. E., & Corbin, W. R. (2010). Subjective response to alcohol: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34(3), 385–395. doi:10.1111/j.1530-0277.2009.01103.x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cohol Abuse and Alcoholism. (2004). NIAAA council approves definition of binge drinking (Vol. 3).

O’Brien, M. C., McCoy, T. P., Rhodes, S. D., Wagoner, A., & Wolfson, M. (2008). Caffeinated cocktails: energy drink consumption, high-risk drinking, and alcohol-related consequenc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15(5), 453–460. doi:10.1111/j.1553-2712.2008.00085.x

Thombs, D. L., O’Mara, R. J., Tsukamoto, M., Rossheim, M. E., Weiler, R. M., Merves, M. L., & Goldberger, B. A. (2010). Event-level analyses of energy drink consumption and alcohol intoxication in bar patrons. Addictive behaviors, 35(4), 325–330. doi:10.1016/j.addbeh.2009.11.004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010, November 17). FDA warning letters issued to four makers of caffeinated alcoholic beverag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fda.gov/NewsEvents/Newsroom/ PressAnnouncements/ucm234109.htm

Elizabeth Aston 博士是 Anthony Liguori 博士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她獲得了維克森林醫學院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並研究狂飲者對酒精的反應。她希望繼續研究有問題的酒精消費和藥物濫用。Aston 博士只品嚐過一次 Four Loko,現在既享受咖啡因也享受酒精,但絕對不會一起享用。

*澄清(美國東部時間下午 7:14,2013 年 2 月 27 日):Phusion Projects 從其酒精飲料 Four Loko 中去除了咖啡因、瓜拉那和牛磺酸,新的、不含咖啡因的產品自 2010 年 11 月以來一直在銷售。目前的 Four Loko 產品僅含有酒精,不含咖啡因。

Scicurious has a PhD in Physiology from a Southern institution. She has a Bachelor of Arts in Philosophy and a Bachelor of Science in Biology from another respected Southern institution. She is currently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a celebrated institution that is very fancy and somewhere else. Her professional interests are in neurophysiolog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She recently obtained her PhD and is pursuing her love of science and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She often blogs in the third person.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cicurious and to view her recent award and activities, please see her CV ( http://scientopia.org/blogs/scicurious/a-scicurious-cv/)

More by Scicuriou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