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節奏:唱歌與心率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你們在小組中一起唱歌時,你們真的可以同步。不像這樣

(還記得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相反,當你們聚在一起唱一些真正有力的東西時,你會有一種彼此同步的感覺。 你身上的一些東西處於相同的波長。

如果你真的處於相同的波長呢?如果那個相同的波長在你的心率中呢?

Vickhoff 等人。《音樂結構決定歌手的心率變異性》,《心理學前沿》,2013年。

當你唱歌時,會發生很多令人驚歎的生物學變化。 你正在控制你的呼吸、音調的產生以及你相對於周圍其他人的曲調。 但是你唱的內容會改變你身體正在發生的事情嗎? 你所唱的,比如說,會改變你的心臟的活動嗎?

本研究的作者假設,集體唱歌會影響個體歌手的心率變異性,並且它會在……集體環境中發生。 該組的所有歌手都會有類似的心臟變化。

這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好吧,當你想到唱歌時,不要只想到音樂的節奏,還要想想唱歌需要什麼。 它不像彈鋼琴,它涉及真正控制你的呼吸以及你正在唱的音符。 任何有合唱經驗(或演奏單簧管或小號等管樂器經驗)的人都會告訴你,你必須學會寫“換氣記號”,這是你在音樂中可以呼吸的地方。 唱歌時,這些通常非常規律,但也比自然呼吸稍遠一些(有時會遠很多)。

如果你以這種方式控制你的呼吸,這意味著你的呼吸可以開始控制你的心率。 心率和呼吸會相互影響,因此緩慢、有規律的呼吸伴隨著慢節奏的歌唱可以改變心率變異性。

注意,這是心率變異性,而不僅僅是心率。 你的心率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多變得多。 例如,每次呼氣時,迷走神經的啟用都會導致你的心率略微減慢。 當你吸氣時,這種制動作用會釋放,心率再次加快。 這裡的波動是心率變異性,它在不斷變化。

但是,如果心率變異性在一定程度上受你的吸氣和呼氣速率控制,並且如果唱歌涉及每個人一起吸氣和呼氣……那麼集體唱歌可能會影響集體心率變異性。

為了測試這一點,作者選取了 15 名 18 歲的孩子,讓他們在記錄心率和心率變異性的同時進行一系列練習。 首先,他們讀了一些情緒中性(又名無聊)的東西幾分鐘,然後被告知要哼唱。 在以集體音調哼唱(5 分鐘)後,學生們一起唱了一首讚美詩《最美麗的耶穌》。 最後,他們一起誦讀了一段簡短的咒語,如下所示。

在所有這些任務中,學生都戴著耳夾來記錄他們的心率變異性。

從學生個人的心率變異性中,作者編制了頻率域。 這些隔離了每個受試者心率變異性的主要頻率,從那裡你可以看到是否存在平均值。

你在上面看到的是基線(左上)、哼唱(右上)、唱歌(左下)和吟唱(右下)的主要頻率。 你可以在上面的兩個圖中看到頻率變化很大。 他們可以得到一個平均值,但這不能反映正在進行的活動。 然而,在下面的兩個圖中,你可以看到每個受試者的主要頻率與平均值非常吻合。 吟唱尤其引人注目。

透過他們所有的研究,作者發現,在集體唱歌或吟唱過程中,心率變異性會同步,因為呼吸頻率(遺憾的是,僅在較小的組中測量)被音樂同步了。

作者總結說:“唱歌可以被視為啟動工作

迷走神經泵,透過合唱團傳送放鬆的波浪。”

這對我來說似乎有點過於戲劇化了(尤其是關於透過合唱團傳遞放鬆波的部分)。 但很明顯,唱歌期間的心率變異性更加同步,這很可能是由於同步呼吸造成的。

關於這項研究,我認為有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 他們選擇唱歌的曲子是眾所周知的,而且既緩慢又放鬆。 其中一首是《最美麗的耶穌》,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讚美詩。 緩慢。 放鬆。

(ZZzzz。給我來一首 維多利亞的《哦,偉大的神秘》,隨時都行。)

他們被要求唱的另一件事是冥想重複。 雖然這兩個都很好,但它們都處於節奏的放鬆末端。 而不僅僅是節奏。 這首讚美詩是眾所周知的,對於唱歌的人來說可能具有積極的聯想,而冥想短語是“放鬆一下”。 這兩件事可能都很……放鬆。 如果他們必須唱一些緩慢……又緊張的東西呢? 比如洛蒂的《被釘在十字架上》莫扎特的《安魂曲》? 不僅如此,如果慢節奏的集體歌唱導致心率變化變慢……那麼快節奏的歌唱是否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如果是這樣,那麼也許只唱讚美詩對你真的有好處。 :) 但沒有測試過更快的歌曲。 我有興趣看到他們用參與者尚未接觸過的新歌來測試這一點,比如教他們一起唱一首新歌,或者讓他們在進入實驗室一起唱歌之前先單獨學習一首新歌。 人們還不熟悉的歌曲可能比他們已經知道的歌曲更能說明問題……這些歌曲已經帶有聯想和記憶。 我還認為他們應該嘗試一個……不涉及放鬆的咒語。 至少是中性的詞,以消除暗示。

測試的數字(只有 18 個心率受到監測)也很小,如果人數更多,他們可能會獲得更好的結果。 咒語產生了非常高的同步性,但讚美詩則少得多。 更多的人數可能會有所幫助。 我還注意到,實際上沒有任何統計資料可以將一項任務與另一項任務進行比較。 統計資料在文字中列出,但我很想看到比較不同情況的圖表,這樣我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們比較的內容。

此外,作者測量了呼吸(在 5 個人的小組中)和心率,並得出結論,同步的呼吸也導致心率變異性同步。 這可能是真的,但你不能真正證明其中的原因。 但實際上,有一個很容易證明原因的方法。 你需要讓小組唱歌,將他們分成兩個或更多小組……並給他們在音樂中不同的呼吸位置。 參與者的心率是否與呼吸相似的人同步,而與呼吸不同的人不同步? 這將有助於表明呼吸確實是心率同步的原因。

作者還在討論中談到,集體唱歌可能會透過集體行動來促進“我們”的視角,因為人們都在唱同一首歌。 雖然可能是這種情況,但該研究絕對沒有涉及人們對他們集體的目標感或“我們”的感覺。 實際上,我認為這項研究中的許多結論本可以得到更好的支援。

但你可以說,共同的行動在該組人群中產生了相似的生物反應。 如果你按時吟唱或唱歌,你身體的其他部分也會隨之而動,如果其他人也在這樣做,那就意味著你真的同步了。

Vickhoff 等人。《音樂結構決定歌手的心率變異性》,《心理學前沿》,2013 年。 DOI.

Scicurious has a PhD in Physiology from a Southern institution. She has a Bachelor of Arts in Philosophy and a Bachelor of Science in Biology from another respected Southern institution. She is currently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a celebrated institution that is very fancy and somewhere else. Her professional interests are in neurophysiolog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She recently obtained her PhD and is pursuing her love of science and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She often blogs in the third person.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cicurious and to view her recent award and activities, please see her CV ( http://scientopia.org/blogs/scicurious/a-scicurious-cv/)

More by Scicuriou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