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文章 3:如果這些部落格會說話:刻畫科學領域的權力、特權和日常生活

歡迎下一組客座嘉賓,微侵犯 Tumblr!最近 DNLee 關於她在科學界某成員對待她的經歷的博文被刪除所引發的討論,對於如何在科學領域或任何社會部門的日常生活中運作邊緣化現象,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時刻。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歡迎下一組客座嘉賓,微侵犯 Tumblr!

最近 DNLee 關於她在科學界某成員對待她的經歷的博文被刪除所引發的討論,對於如何在科學領域或任何社會部門的日常生活中運作邊緣化現象,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時刻。

這些事件可能看起來是具體的或孤立的,但有必要認識到它們始終與更大的社會權力動態相關聯。偏見和歧視不是憑空出現的。為了正確地對抗它們,我們必須將討論提升到超越僅僅關於公開歧視的層面,轉而關注社會權力和特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女性、有色人種以及其他多個邊緣化社會身份成員的生活中,針對他們的敵對互動——尤其是那些微妙或無意的互動——發生得如此頻繁,以至於人們希望能夠收集所有這些互動並排展示,以證明當今權力是如何行使的。

三年前,我們正是這樣做的。

(來源)

最初是在 Tumblr 部落格上釋出,我們創立了 微侵犯專案,這是一個由讀者提交的關於人們日常互動中微妙歧視的故事的集合,這些歧視會使人邊緣化、沉默或壓迫。 “微侵犯”一詞借用自心理諮詢文獻,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微妙的侵犯形式,這些侵犯會根據人們的種族、性別、階級、性取向或其他邊緣化身份傳達貶損資訊 (Sue, 2007)。

微侵犯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一些依賴於刻板印象的使用。(一位汽車銷售員懷疑一位女性是否會開手動擋汽車,即使她表示自己會開。)其中許多被表述為積極的評價或讚美。(一位教授僅僅根據種族就認為一位亞洲學生天生在數學和科學方面有天賦。)另一些則被用來約束一個人的自我表達。(一位母親對她兒子選擇的服裝表示不滿,她認為這“太同性戀”了。)這些“微侵犯”事件的共同之處在於,對於接受者來說,這些表達會在一生中累積起來,從而獨特地影響他們的思想、情緒和生活體驗。經歷長期的微侵犯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一種創傷,特別是由於微侵犯的頻繁隱蔽性常常使受害者無法聲稱自己受到歧視。微侵犯的作用是使刻板印象和社會不平等長期存在,從而限制具有邊緣化身份的個人的行為和可能性。

微侵犯發生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科學領域。微侵犯可以決定實驗室或小組中的勞動分工。(一位教授要求他實驗室裡唯一的女性研究生花時間安排社交活動。)它們會貶低、勸退或忽視學術界中邊緣化群體的成員的智力成就。(當一位黑人研究生取得更好的成績時,其他研究生會表現出驚訝和懷疑。)它們會在內部阻止學生獲得他們需要的學術支援。(一位女學生害怕尋求學術幫助,因為她擔心自己會延續女性無能的刻板印象。)它們會限制科學領域中弱勢群體的學者的晉升。(資深教授對一位有色人種初級教授的嚴謹性和潛力表示擔憂,儘管他或她可能與其他白人教授具有相同的資格。)最陰險的是,它們甚至會影響科學研究中假設的形成,一個臭名昭著的例子是將種族或文化的社會建構與關於生物現實的概念混為一談。(研究人員可能會將兩個種族群體之間的社會或文化差異歸因於他們的生物差異,或者遺傳學家可能會根據美國或歐洲的社會或歷史先入為主的觀念將個體劃分為不同的種族群體。)

本專案是由我們目前的兩位工作人員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本科時發起的,當時我們目睹了一群競選學生會成員的學生分發的帶有微妙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色彩的宣傳材料。當面對質問時,這些學生試圖撇清自己與任何公開的種族主義或性別歧視意圖的關係,即使他們材料背後的歧視性語言很明顯。我們很快就意識到了一件事:闡明某些情況存在問題的一部分挑戰在於,無法將它們與更大的社會動態聯絡起來。這些動態導致女性、有色人種等每天都會受到和觀察到敵意,而這種敵意對於那些沒有相同經歷的人來說可能是不可見的。

該專案最初是作為個人軼事的記錄而發起的,但我們很快意識到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網際網路使用者的數千份提交的協作力量。在進行這個專案的過程中,我們接受了各種媒體的採訪,並有機會在全國各地的大學向學生髮表演講。每一次經歷都讓我們認識到,微侵犯在整個社會中普遍存在,並且給每個人都留下了巨大而持久的心理影響。我們知道,微侵犯的概念背後存在著深刻的真理,這些真理必須被公開可見和闡明。

自該專案成立以來,我們看到“微侵犯”一詞在公共話語中被作家、學者和活動家越來越頻繁地使用,涉及從工作場所歧視到網路欺凌等各種主題。這令人無比欣慰。我們希望這些互動不會被視為異常現象,而是被視為構成邊緣化人群日常經歷的趨勢和基石。能夠識別這些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情況是什麼,是改變導致個人表達偏見和歧視觀點的社會的第一步。

需要明確的是,像“妓女”這樣的汙衊性詞語不屬於微侵犯的範疇;它們是公開的侵犯。區分什麼是微侵犯以及什麼不是微侵犯很重要,因為這些互動的微妙性是微侵犯概念如此引人注目的部分原因。微侵犯不包括仇恨言論或人身攻擊。相反,它們描述的是微妙地表現出來並構成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其他形式的歧視的日常體驗的絕大部分的侮辱和偏執行為。

但是,要開始理解我們是如何生活在一個女性科學家在與編輯的電子郵件交流中被稱為“妓女”,並且她對此的反應被排除在科學界討論之外的世界中的,我們必須討論種族化和性別化的權力動態如何影響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科學家職業生活的文化。科學界是否認識到社會權力動態的影響,對於防止未來發生公開和隱蔽的偏見和歧視事件至關重要。

我們可以開始提出一些問題。科學界的討論範圍包括哪些內容,不包括哪些內容?什麼樣的討論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具有威脅性的或不適當的,這揭示了科學領域的什麼?為什麼個人經驗的影響比其他型別的經驗資訊更不被重視?在科學界,誰比其他人受到更專業的對待?在科學領域,誰更容易被邊緣化,是那些對偏執提出異議的人,還是那些其社會權力使他們能夠表達偏執的人?總的來說,為什麼科學被認為與社會政治無關?科學研究資金的政治是什麼,它們如何影響研究結果?為什麼女性進行的研究獲得的引用次數只有男性研究的 0.7 倍?女性科學家的職業發展有哪些隱含的限制,這些限制是如何由性別化的工作和智力貢獻概念所推動的?是什麼導致了具有相似資格的科學家之間的收入差距?

對這些問題的任何一項的調查都可能始於認識到,歧視似乎是微妙的、人際的,並且可以累積成對科學界和我們整個世界產生實質性影響的後果。

我們目前正在接受關於微侵犯的獨特個人經歷和觀點的長篇寫作的投稿,以便在我們的網站上發表。有關詳細資訊,請聯絡 editors@microaggressions.com。和往常一樣,我們也接受投稿。

參考文獻

Sue DW, Capodilupo CM, Torino GC, Bucceri JM, Holder AM, Nadal KL, Esquilin M. 日常生活中的種族微侵犯:對臨床實踐的影響。 Am Psychol. 2007 年 5-6 月;62(4):271-86。

微侵犯專案 (http://microaggressions.com) 是一個由 Vivian Lu 和 David Zhou 共同創立的線上藝術和行動主義專案,由 Jia Ahmad 和 Kimberly Ashby 編輯。 Vivian Lu 是斯坦福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生。David Zhou 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生物學碩士生。Jia Ahmad 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本科預科學生。Kimberly Ashby 是波士頓學院心理諮詢專業的博士生,她在 Janet Helms 博士的指導下擔任種族和文化研究與促進研究所 (ISPRC) 的副協調員。 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上關注我們:@microaggressive。 可以透過電子郵件 editors@microaggressions.com 聯絡編輯人員。

Scicurious has a PhD in Physiology from a Southern institution. She has a Bachelor of Arts in Philosophy and a Bachelor of Science in Biology from another respected Southern institution. She is currently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a celebrated institution that is very fancy and somewhere else. Her professional interests are in neurophysiolog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She recently obtained her PhD and is pursuing her love of science and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She often blogs in the third person.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cicurious and to view her recent award and activities, please see her CV ( http://scientopia.org/blogs/scicurious/a-scicurious-cv/)

More by Scicuriou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