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今天是實驗生物學會議的第 4 天,我看到一張海報,使用斑馬魚作為研究致幻劑行為影響的模型。此外,還有一個關於情感障礙治療的精彩研討會,以及關於壓力、血清素系統等方面的優秀海報。但我們現在先關注斑馬魚。
當大多數科學家思考我們如何研究藥物反應時,我們通常會想到大鼠、猴子或小鼠,它們按下槓桿來給予藥物,或在治療後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有時我們會看到關於果蠅的研究 (http://arstechnica.com/science/news/2012/03/a-lack-of-sex-drives-flies-to-drink.ars)。但是魚呢?特別是斑馬魚?
斑馬魚是科學研究中非常有吸引力的模型。它們擁有完全測序的基因組,一系列易於觀察和修改的行為,並且比齧齒動物或靈長類動物模型更便宜。而且測試不同藥物的效果也很容易:只需倒入一些到魚缸中,觀察會發生什麼,這比必須給哺乳動物注射壓力要小得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已經有關於斑馬魚使用可卡因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8499199) 和嗎啡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205946) 的研究。杜蘭大學 Allan Kalueff 的實驗室對致幻劑感興趣,例如麥司卡林和 psilocybin 等藥物。他們特別研究了麥司卡林,一種來自烏羽玉仙人掌的藥物;psilocybin,一種來自蘑菇的藥物;以及苯環利定 (PCP),一種曾經被開發為麻醉劑,但具有強效致幻特性的藥物。麥司卡林和 psilocybin 作用於神經遞質血清素的受體 (http://scientopia.org/blogs/scicurious/2010/08/25/back-to-basics-3-depression-post-4-the-serotonin-system/),而 PCP 的作用機制透過穀氨酸系統 (http://en.wikipedia.org/wiki/Phencyclidine)。所有這三種都是強效致幻藥物。雖然你無法判斷斑馬魚是否看到了幻覺,但它們易於分類的行為可以用來檢查藥物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並幫助理解它們的作用機制。
因此,Kalueff 實驗室的學生 Collins 給斑馬魚施用了不同劑量的致幻劑,並觀察了魚的行為。他從新奇魚缸測試開始,將一條魚單獨放入裝有藥物或鹽水的新奇魚缸中。當魚暴露於新奇魚缸時,它們會立即游到底部,並隨著它們變得更舒適而開始游到柱子旁,這是一種類似焦慮行為的衡量標準。但是使用 PCP 或麥司卡林,魚游到魚缸頂部的速度比對照組魚更快,這表明它們的焦慮感降低了。服用 PCP 的魚也表現出更不穩定的游泳行為。Collins 還研究了群遊測試中的社會行為。斑馬魚是社會性的,喜歡成群結隊地遊動,但在對不同藥物的反應中會表現出社會行為的差異。當 Collins 給魚服用麥司卡林時,魚似乎更具社會性,魚間距離減少。Psilocybin 和 PCP 也導致應激激素皮質醇的增加。
透過觀察致幻藥物對魚類行為的影響,Kalueff 的實驗室希望利用斑馬魚作為模型來理解藥物誘導行為背後的機制,並幫助我們理解這些非常複雜的藥物如何產生作用。不僅如此,致幻藥物通常被用來模擬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因此,有一天,服用 PCP 的斑馬魚可能會為一些複雜的疾病提供關鍵線索。